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医院 >> 精选编译经桡动脉置入血流导向装置治疗
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中心的CatapanoJS等报告了经TRA途径置入FDs的经验,包括技术可行性、手术安全性、患者预后和随访中的动脉瘤闭塞情况。相关结果已于年3月发表于《AmericanJournalofNeuroradi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研究背景经桡动脉通路(thetransradialaccess,TRA),包括经远端桡动脉通路(distalradialartery,dRA)和腕掌面近端桡动脉通路(radialartery,RA),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神经介入治疗的主要血管通路。介入领域的最新研究提示,与传统经股动脉途径相比,TRA途径成本更低,具有较低死亡率,患者更偏好。并且其相对于股动脉入路的主要优点是减少入路并发症,这是在使用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s,FDs)治疗颅内动脉瘤时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接受FDs治疗的患者需服用抗血小板剂并接受肝素,会增加入路出血的风险,TRA途径可一定程度规避这些风险。但是FDs可能需要大口径导管组件进行输送和部署,这可能会增加桡动脉闭塞、进入部位出血或血管损伤的风险。目前对于TRA途径置入FDs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相关研究尚有限。最近,一项大型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报告了经TRA途径置入FDs的安全性,显示了较低的进入部位和总体并发症率。然而,该研究没有涵盖导管系统、患者功能预后和动脉瘤闭塞率。因此,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中心的CatapanoJS等报告了经TRA途径置入FDs的经验,包括技术可行性、手术安全性、患者预后和随访中的动脉瘤闭塞情况。相关结果已于年3月发表于《AmericanJournalofNeuroradiology》上。
研究方法研究回顾了.06-.06期间2个神经介入中心数据库,收集所有经TRA置入FDs的患者数据,纳入基线信息及治疗相关数据。所有患者在择期术前接受双抗治疗≥5天,并接受VerifyNowP2Y12测定。通过右侧dRA/RA进行治疗,在使用1ml利多卡因和-mg硝酸甘油进行局麻和局部动脉周围组织血管扩张后,由超声引导下用微穿刺针进入dRA/RA。放置一个6F径向鞘,2.5-5mg维拉帕米+硝化甘油,-mg+肝素,国际单位,缓慢动脉内给药。在无鞘进入的情况下,导引导管直接插入扩张器。皮肤紧绷的患者,则需在进入部位用刀切开一个小切口。在导管更换前,通过桡侧鞘给予解痉剂防止血管痉挛。所有病例均获得桡动脉路图。在大多数情况下,FDs通过三轴导管系统输送和部署。
研究结果研究期间共进行了次FDs治疗,共74例经TRA途径置入FDs进行治疗(51.4%)。患者平均年龄为57.5岁,女性64名(86.5%)。桡动脉远端和桡动脉平均直径分别为2.1mm和2.6mm。其中dRA入路42例(56.8%),RA入路32例(43.2%)。3例(4.1%)由于解剖结构弯曲转换至股动脉:2例导管支撑有限,1例右锁骨下动脉异常无法将导管引导至目标血管。其他71例治疗均通过TRA途径成功实施,无任何与入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图1为可经桡动脉进入的弓,图2则为难以经桡动脉进入的弓。
图1.A-B:正面路图显示头臂干和右锁骨下动脉起点(箭头A和B)交界处的右颈总动脉的弯曲起点。这种解剖结构为右侧经桡动脉导管提供了一个“架子”,即使导管弯曲,也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C:正面路图显示了从主动脉弓(箭头)开始的左侧颈总动脉的直线起点,这使得右侧经桡动脉导管可良好超选。主动脉弓的横向部分在治疗期间可作为经桡动脉导管的支撑,为治疗提供良好稳定性。D:正面路图显示一个牛型主动脉弓,左侧冠状动脉水平起点(箭头)。从右侧经桡动脉入路进入左侧颈总动脉很容易。
图2.A:正面路图显示头臂干、右锁骨下动脉和颈总动脉的解剖结构非常直。从右侧经桡动脉进入的导管超选并不容易,因为矢量力会将导管推入无名动脉(箭头)。B:正面路图显示了右锁骨下动脉相当水平的路线和头臂干进入右颈总动脉的直线延续。在此,矢量力会将经右桡动脉超选的导管推入无名动脉(箭头B),使颅内血管的通路建立变得困难。C:正面路图显示左侧颈总动脉开口较低,导管将被推入升主动脉(箭头)。D:正面路图显示右锁骨下动脉起源异常。经右侧桡动脉输送导管的导航十分困难,因为导管指向降主动脉。较大的导管系统没有足够的稳定性,预计导管会突出至降主动脉。
本研究共治疗86个动脉瘤,67.4%位于颅内。1个破裂动脉瘤,4个为先前栓塞后颈部残留。患者基线和动脉瘤特征总结见表1。65例患者使用PED,8例患者使用Surpass,1例使用FRED。共出现3次术中并发症(4.2%)。2例患者术后CT显示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8%)。其中一名患者轻度头痛,但无神经功能缺失。另一名患者醒麻醉后出现右臂无力,复查造影发现支架内急性血小板聚集,成功用动脉内依替巴肽进行治疗,患者在6个月随访时完全康复,mRS为0。另一病例在放置FD时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立即用动脉内依替巴肽进行了治疗。
表1.基线数据
在71名经TRA途径放置FDs患者中,1名患者因无关原因死亡,3名患者离开该州,1名患者在外部机构进行随访,10名患者因新冠肺炎流行推迟随访,14名患者尚未达到随访时间,6名患者失访。对29名患者和7名患者分别进行了2-6月的DSA/CTA随访。29次DSA随访中有27次是经桡动脉进行的,通过5F鞘进行血管造影,43个动脉瘤中有27个(62.8%)完全或接近完全闭塞,1年随访(n=5)显示2例进展为完全闭塞。
研究结论本研究证明了经TRA途径置入FDs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目前可用的导管是为传统的股动脉介入治疗而设计的,用于经TRA途径专用导管系统正在开发中,未来相关技术的进步值得我们期待。
聚焦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
表面修饰的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基底动脉穿支动脉动脉瘤:附9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妊娠期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口服抗凝药物的作用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孙博文医师
哈尔滨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校
李轶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对患咨询室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解答患者咨询,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