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放射学杂志》年第4期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易损斑块破裂,栓子脱落引起下游血管栓塞被认为是主要发病机制。高分辨率、多对比度斑块MRI能够准确识别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hemorrhage,IPH)、薄或破裂纤维帽等危险成分,被认为是现阶段识别颈内动脉易损斑块的最佳无创性影像手段[1,2,3,4]。高血压是促使颈内动脉AS形成易损斑块的重要因素之一[5,6]。笔者将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回顾性分析前后2次颈动脉MRI,探讨含有IPH或者纤维帽薄或破裂的易损斑块成分及形态变化特点。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回顾性搜集年3月至年7月,医院因颈内动脉斑块复查MRI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单侧易损斑块为独立样本,共纳入47例。纳入标准:患者平均收缩压≥mmHg(1mmHg=0.kPa)和(或)舒张压≥90mmHg和(或)规律服用降压药物;首次检查斑块主体位于颈内动脉起始处,含有IPH或者纤维帽薄或破裂;首次检查斑块最大厚度≥1.5mm;2次检查间隔时间≥0.5年。排除标准:既往颅内出血、肿瘤、感染,心源性脑卒中,颈动脉闭塞,颈动脉手术;MRI无法评估斑块成分或形态指标;完全钙化斑块。回顾性搜集临床资料,包括高血压病程,既往缺血性脑卒中,心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以及是否正规治疗和控制情况等。

二、颈动脉MRI检查

使用美国GESignaHDX3.0TMR扫描仪及颈动脉4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美国华盛顿大学)。高分辨率、多对比度斑块MRI序列参数:(1)三维时间飞跃法MRA:TR29.00ms,TE2.10ms,反转角20°,激励次数1,扫描后自动重建横断面图像,层数24;(2)横断面四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T1WI:TR.00ms,TI.00ms,TE7.30ms,反转角90°,激励次数2,层数12;(3)横断面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T2WI:TR.00ms,TE60.00ms,反转角90°,激励次数2,层数19;(4)横断面对比增强T1WI:静脉注入Gd-DTPA(剂量0.2mmol/kg,流率2ml/s)5min后行四反转恢复T1WI序列。上述各序列均保持相同FOV.00mm×.00mm,矩阵×,空间分辨率0.55mm×0.55mm,层厚2.00mm,层间隔0,并使用脂肪饱和技术。以一侧颈动脉分叉为中心进行扫描定位,上下各采集一定层数的图像。整个扫描过程用时约30min。前后2次MRI扫描方案及序列参数一致。

三、颈内动脉易损斑块MRI图像分析

1.斑块成分判定:

含有IPH或者纤维帽薄或破裂者纳入易损斑块。IPH表现为三维时间飞跃法MRA和T1WI高信号,T2WI低或高信号[7](图1,图2,图3)。纤维帽薄或破裂表现为三维时间飞跃法MRA斑块表面完整带状低信号缺失或者可见高信号"龛影",对比增强T1WI纤维帽变薄或局部缺损,边缘可见强化[8](图4,图5)。斑块内成分由2名受过斑块MRI培训的医师分别双盲判读,并进行一致性分析,意见不一致时,请高年资医师会诊并达成一致意见。

2.斑块形态测量:

多对比度图像相互参照,在显示斑块边界最清晰的图像上测量。多次测量斑块各层面最大厚度。在斑块最厚层面测量斑块最大厚度,斑块最大面积和斑块处血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vesselarea,CSVA)。斑块最大面积=CSVA-管腔面积(图6)。斑块形态测量由2名受过斑块MRI培训的医师盲法完成,结果经一致性分析良好后计算平均值。当数据偏差较大时,请高年资医师会诊并达成一致意见。

四、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由于总例数小于50,故采用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前后2次斑块形态指标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s表示。检查间隔时间和斑块形态年均变化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计算斑块形态年均变化率,首先计算每例斑块年均变化绝对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斑块形态变化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临床资料特征

47例患者颈动脉MRI检查间隔时间0.52~3.82年,中位数为1.83(1.59,1.99)年;年龄49.0~85.0岁,平均(72.8±8.9)岁;男性41例,体重指数(25.1±3.8)kg/m2。既往缺血性脑卒中30例(63.8%),冠心病14例(29.8%),心脑血管病家族史28例(59.6%)。患者均进行正规临床治疗,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平均高血压病程(18.2±10.2)年,平均收缩压(.0±16.6)mmHg,平均舒张压(82.3±8.8)mmHg,血压控制稳定者16例(34.0%)。糖尿病16例(34.0%),空腹血糖控制稳定,平均值为(5.6±0.8)mmol/L。既往服用降脂药物36例(76.6%),仍有高脂血症32例(68.1%)。前后2次检查上述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颈内动脉易损斑块成分及形态随时间变化情况

首次检查47例颈内动脉易损斑块最大厚度1.55~7.90mm,平均为(3.94±1.44)mm,包括IPH36例,薄或破裂纤维帽无IPH者11例。首次检查未发现IPH斑块患者中,1例发生IPH(图7,图8),检查间隔时间为2.16年;首次检查有IPH斑块患者中1例发生新的出血(图9,图10,图11,图12),检查间隔时间为1.42年。

前后2次MRI检查间隔时间1.83(1.59,1.99)年,47例颈内动脉易损斑块最大厚度、最大面积、CSVA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讨论

一、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易损斑块成分变化

本研究中颈内动脉易损斑块包括IPH或者纤维帽薄或破裂者。Cai等[7]以美国心脏学会(AHA)推出的AS斑块分型标准为基础,修订了颈内动脉AS斑块MRI分型标准,部分Ⅴ型斑块(薄纤维帽合并较大脂质核)和所有Ⅵ型斑块(IPH、纤维帽破裂)被定义为易损斑块。研究发现MRI检测颈内动脉斑块纤维帽薄或破裂、IPH、脂质核百分比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比(Hazardratio)分别为4.31、3.0、1.57[8],IPH预测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比达5.2[9]。

IPH、纤维帽薄或破裂可能与高血压级别、脉压差、局部血流动力学、降压药物使用情况相关[10,11,12]。本研究随访47例高血压伴颈内动脉易损斑块患者约1.8年,结果显示新发IPH1例、IPH斑块发生新的出血1例。Simpson等[13]随访3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9例高血压)共54处颈动脉斑块,发现26例无IPH者2年后4例发生IPH。Pletsch-Borba等[14]纳入例(例高血压,79例服用降压药物,其中15例为高级别高血压)鹿特丹港市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超声检查至少一侧颈动脉壁厚度≥2.5mm,前后2次颈动脉斑块MRI随访研究发现,其中支无IPH颈动脉4年后64支发生IPH,IPH发生率为18.5%。其发生率与服用降压药物(多变量调整OR=3.87)及高级别高血压(多变量调整OR=4.70)明显相关。综合本研究结果与国外相关报道提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可能更容易发生IPH。IPH又是促进表面纤维帽变薄或破裂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早期应用MRI随访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对于预测IPH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易损斑块形态变化

本组病例研究结果显示,在约1.8年检查间隔时间,患者颈内动脉易损斑块负荷明显增加,表现为斑块最大厚度、最大面积明显增加。Kwee等[15]随访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正规抗凝治疗,79例服用降脂药物,高血压例数不详)1年后发现,颈内动脉斑块体积每年增加(1.4±15.3)%,变化轻微。Saam等[16]随访68例(间隔时间1.5年,82%例高血压)无症状患者发现,颈动脉斑块最大面积年均增加(3.2±7.9)%。Boussel等[17]随访例(间隔时间1年,82.4%例高血压)颈动脉狭窄50%患者发现,斑块体积年均增加(2.31±10.88)%。Underhill等[18]研究67例颈内动脉狭窄50%的无症状患者(间隔时间1.5年,高血压例数不详)发现,斑块体积年均变化无明显差异。对比上述研究,本研究结果可能提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负荷年均进展更快,这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制定干预和随访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易损斑块最厚层面CSVA年均增加率为5.18(-1.63,12.34)%,有统计学意义。Saam等[16]和Boussel等[17]研究发现,颈内动脉最大CSVA年均增加分别为(0.9±7.4)%、(1.35±7.1)%。Fukuda等[19]将颈内动脉最狭窄(≥50%)层面与斑块远端正常层面CSVA之比定义为颈内动脉重构指数(carotidremodelingindex,CRI),研究发现颈内动脉外向重构(CRI增大)与斑块易损性明显正相关,CRI预测症状的最佳截断值为1.69。作者还发现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斑块最厚层面CRI越大,斑块纤维帽变薄或破裂概率越大(OR=4.60)[20]。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可能提示,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易损斑块容易发生血管外向重构,进而促进斑块易损性及临床症状发生。

三、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工作

本研究的主要缺陷在于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且为回顾性资料分析。还需进行前瞻性、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人群观察,并对颈动脉斑块成分变化(IPH面积或体积,相对信号强度)进行动态观察,从而明确高血压患者AS病程特点。进一步应用三维管壁成像技术,多层面测量或计算容积,可使斑块形态测量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易损斑块成分变化及负荷发展较快,并容易发生血管外向重构,应当合理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定期复查颈动脉MRI。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本研究过程和结果均未受到相关设备、材料和药物企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by/104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