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治疗 >> 精选编译WEB辅助治疗伴血栓形成的巨
术者认为在其他方法失败时,WEB装置可成为一种选择,但是考虑到费用和技术难度,并不是一线方法。
——摘自文章章节
病例介绍
此例治疗的是一个巨大伴中心处血栓形成的动脉瘤,在造影中显示为一个环状动脉瘤,介入治疗是首先考虑的治疗方式,治疗策略是血流导向装置结合弹簧圈栓塞。但微导管通过动脉瘤颈部遇到一些困难,术者选择的技术方法是WEB装置置入动脉瘤颈部,支撑微导管到达载瘤动脉远端。
研究背景
巨大的伴血栓形成的动脉瘤的治疗是极具挑战性,由于其不良的自然病史和不良的预后,必须考虑治疗。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已逐渐获得重视,现在已成为大多数病例的一线治疗方法。由于此类动脉瘤复杂的解剖结构以及局部血流情况复杂,如何使微导管通过动脉瘤颈并进入远端载瘤动脉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医院的一个病例报道利用WEB装置置入动脉瘤作为支撑辅助微导管通过动脉瘤颈并置入远端载瘤动脉最终成功完成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
病例报道
患者,女性,49岁,因头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一个巨大伴血栓形成的动脉瘤。患者除头痛外没有其他症状。造影3D检查提示动脉瘤大小约27mm×27mm×10mm,动脉瘤腔中间有一血栓,整个动脉瘤呈一个“甜甜圈”样(图1A-C)。介入治疗过程如图1D-H。治疗策略拟予血流导向装置及弹簧圈栓塞结合。因为动脉瘤太大,动脉瘤颈部缺少支撑,超选到达左侧大脑中动脉出现困难,术中尝试多种方法,包括不同微导丝及微导管、微导管塑性、球囊覆盖动脉瘤颈辅助等,均失败。因此术者选择在动脉瘤颈部放置WEB装置(MicroVention,AlisoViejo,USA),经WEB辅助,微导管顺利到达载瘤动脉远端,放置血流导向装置后行弹簧圈栓塞,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术后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月后改阿司匹林每日mg。6个月复查提示动脉瘤稳定(图1)。图1.A和B显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以远的巨大的伴有部分血栓形成的环状动脉瘤。在三维旋转血管造影的斜视图可见瘤颈部宽(C)。由于动脉瘤的颈部较宽,微丝(黑色箭头)无法到达远端而进入动脉瘤腔内(D)。在动脉瘤颈部置入一个WEB装置(黑色箭头)后(E),微导丝-微导管系统(黑色箭头)进入大脑中动脉远端(F)。图G和H显示血流导向支架置入(白色箭头)和弹簧圈栓塞(黑色箭头)后的动脉瘤。治疗后即刻(H)和治疗后6个月血管造影(I)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讨 论
由于解剖和血流因素,超选动脉瘤及其邻近血管的操作具有挑战性,超选失败是血管内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环状动脉瘤,其特征之一就是瘤腔内存在血栓,由于复杂的解剖结构和动脉瘤腔内异常的血流状况,面临着超选载瘤动脉困难。巨大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通常根据动脉瘤是否血栓形成以及部分或完全血栓形成分类。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根据血栓的位置进一步分类,可能是偏心的在动脉瘤壁内的血栓,或在动脉瘤囊的中央使其具有典型的环形外观。文献中对不同类型动脉瘤的超选技术有不同介绍,术者在置入WEB之前做过一些尝试。包括使用不同微导丝携带塑形的过弯微导管,球囊封堵动脉瘤颈支撑等。前者微导管无法通过瘤颈段,后者因球囊不够大不够稳定而失败。基于球囊封堵动脉瘤颈支撑的技术的原理,术者将球囊替换成了一个WEB装置,为微导管到达远端和血流导向支架的安全置入提供了足够的支持,WEB是一种自膨胀、可回收、电解脱的镍钛编织装置,它最初被设计用于治疗宽颈分叉动脉瘤,但其适应症很可能在未来会扩展到治疗其他更复杂的动脉瘤,其他的病例报道中也有类似这个病例的治疗方法。最后,术者认为在其他方法失败时,WEB装置可成为一种选择,但是考虑到费用和技术难度,并不是一线方法。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叶良智医师
医院
林群副主任医师
医院
审校
李聪慧教授
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影响WEB植入术后动脉瘤闭塞和复发的因素分析单用WEB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单中心回顾分析WEB装置治疗后血管造影动脉瘤闭塞的预测因素版权声明神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