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治疗 >> 媒体不开颅也能ldquo拆弹r
上海大众卫生报记者:吉双琦
专家:方淳(介入科)
近日,医院介人科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颅内动脉瘤腔内隔绝技术,成功救治了1名高危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常被形容为埋藏在脑内的“不定时炸弹”。患者往往会问:必须手术吗?目前有哪些技术?不妨听听方淳的建议。
哪些患者须“拆弹”?
“大部分颅内动脉瘤是在发生破裂出血或压迫症状后才被发现的,但也有不少患者因头痛、头晕前来就诊,或是体检时发现颅内动脉瘤。”方淳指出,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动脉瘤能与患者终生和平共处,但一旦“爆炸”往往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那么,查出脑动脉瘤后,是否需要立即手术?有没有其他选择?哪些人必须“拆弹”?
方淳介绍,针对无症状动脉瘤患者,存在远期出血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生破裂则后果较严重。因此,是否进行干预性处理,还需临床综合考虑。对于非破裂性动脉瘤,如有颅神经麻痹等压迫症状则应限期手术,如无症状则可择期手术或保守观察。目前,国内对无症状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基本达成共识。一般来说,直径5毫米、形态规则的无症状动脉瘤可以动态观察,随访手段包括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CT血管造影术(CTA)等无创性检查。
对于破裂性脑动脉瘤,一旦确诊就应急诊处理。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建议积极手术:直径≥5毫米的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手术治疗预期风险和难度不大;直径5毫米的动脉瘤,应根据其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判断。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推荐积极干预:动脉瘤伴有子囊、多发、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后循环,患者预期寿命10年,既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有家族史,或需长期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随访观察期间,动脉瘤有增大趋势的患者也应考虑干预治疗。
腔内隔绝技术巧“拆弹”
颅内动脉瘤是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开颅手术死亡率高达25%,而介人动脉瘤栓塞复发率高达50%,治疗费用极为昂贵。目前,颅内动脉瘤的常规治疗方法为介人动脉瘤内弹簧圈栓塞和外科动脉瘤夹闭术,但对于巨大颅内动脉瘤存在不少难点,例如动脉瘤巨大、壁薄,极易破裂出血;瘤颈宽,难以夹闭或不能夹闭;瘤体有占位效应,不宜于填塞,或填塞后垂体仍然受压,难以改善患者症状。
针对以上种种难点,方淳团队积极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颅内动脉瘤腔内隔绝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61岁的方先生就是这一技术的获益者,不久前,他曾因胃纳减退、乏力、血糖控制不佳,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接诊医师考虑到患者垂体功能减退,通过头颅磁共振震惊地发现,其颅内竟存在约25毫米x18毫米x17毫米的巨大动脉瘤,垂体窝内巨大占位。方淳带领团队,在不开颅的条件下,通过载瘤动脉腔内隔绝技术,阻断流人动脉瘤内的血流,成功治疗患者巨大动脉瘤。
方淳介绍,该方法术后占位效应轻,动脉瘤逐渐退缩,对周围正常脑组织无明显压迫,术中出血风险小,术后不易复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较传统手段明显降低治疗费用。
作为目前国内应用腔内隔绝技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最多的团队,方淳所在的介人科还针对不同大小的动脉瘤,已形成弹簧圈填塞、支架/球囊辅助填塞、腔内隔绝等多种阶梯式的技术储备,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治疗。
专家名片方淳介入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特需门诊:周一至周五(预约)
预约
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兼介入科主任,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医学院介入血管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介入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肿瘤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血管介入准入评审专家。
现任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兼介入科主任,丰富了脑卒中多学科急救工作并开展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微创治疗,积极打造和建立了介入微创技术平台。开展了脑动脉瘤微创介入治疗、颅内血管狭窄的血管内成形术、颈部血管狭窄介入成形术、急性脑梗的动脉内取栓、急性脑梗静脉溶栓-动脉内干预桥接治疗(目前国际最前沿的多学科联合技术)、硬脑膜动静脉痿和血管畸形介入栓塞等一系列新技术,多次成功救治多例脑出血及梗塞患者,解决了多例疑难复杂手术。
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际唯一的颅内专用带膜支架的设计、实验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全过程,是国际、国内最早掌握此技术的专家之一,此技术改变了以往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理念。并且承担和参与国家级、市级和局级课题以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等多项,在脑血管出血性病变和缺血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和优化诊治方面造诣颇深。至今发表国际和国家级学术论文共二十余篇,其中SCI文章7篇,参编著作2部。作为主要成员获得过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奖项。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