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m.39.net/pf/a_7846792.html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一般是指起于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起点的近侧的动脉瘤,其发病率各家文献报道不一,约占颅内动脉瘤的5%~10%。其形态常不规则,易多发,常表现为宽瘤颈。由于其解剖复杂,术中暴露空间狭小、术中常需磨除前床突及需要牵拉视神经等因素,直接夹闭动脉瘤对于神经外科医生仍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近年来,介入技术渐趋成熟,尤其是血流导向装置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方式。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对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治疗指征第7版《尤曼斯神经外科学》认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孤立且直径小于1cm时破裂出血的风险低,可保守治疗和密切随访,有症状及动脉瘤直径大于1cm时应积极治疗。对于无症状且直径小于1cm的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有较大争议。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指南中认为制定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最佳治疗方案时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大小、位置及其他形态学特征;通过连续影像学检查记录病灶进展情况;患者年龄;既往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动脉瘤家族史;是否存在多发性动脉瘤;是否存在合并症,如动静脉畸形、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升高的脑血管病或遗传性疾病等。年Shimizu等报道了血管内栓塞治疗包含眼动脉段动脉瘤在内的例床突旁动脉瘤,其中动脉瘤直径5mm例(34%)、5~6mm例(37.3%)、7~9mm63例(15.8%),作者认为小动脉瘤(7mm)的治疗应仔细评估患者及动脉瘤因素,如内科基础病、患者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是否存在子囊、动脉瘤大小及动脉瘤是否增大;与小动脉瘤相比,大动脉瘤(7mm)复发率更高,易并发栓塞并发症,而小动脉瘤易并发出血并发症。Qu和Jin报道了一组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经验,该研究共包括42例患者,44个眼动脉瘤,其中7个破裂,37个为未破裂;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中14例为视力视野障碍,21例为偶然发现。29个动脉瘤直径大于10mm,15个动脉瘤小于10mm。该研究发现年龄与动脉瘤大小在未破裂动脉瘤与破裂动脉瘤2组中没有差别。该研究未提到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治疗的适应证,认为其治疗目前尚有争议。何时决定治疗未破裂的眼动脉段动脉瘤时,应平衡治疗的风险与动脉瘤破裂的自然病史。在考虑治疗未破裂动脉瘤时,除了应考虑患者的生理因素及动脉瘤的因素外,我们还需考虑未破裂动脉瘤对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以更好适应目前医学模式从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王军等以年9月至年2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其认知状态进行评估,同时评估所有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结果发现在确诊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2年以内,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高达24.5%,同时认知障碍者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另有相似的研究发现在确诊未破裂颅内动脉瘤5年后,其认知障碍发生率高达97%。对于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治疗,临床医生需要对具体的每一例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业认知的判断。首先,接诊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是高破裂风险还是低破裂风险;其次,如果需要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和开颅夹闭治疗哪一种方法更适合。通过比较治疗风险和动脉瘤的自然破裂风险,从而给患者提供最低风险、最高获益的选择建议。二、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周围有颈内动脉、眼动脉、前床突、垂体上动脉、视神经、视交叉以及硬脑膜环等结构)手术操作空间小,一旦术中发生破裂,出血量较多,患者病死率很高,手术难度极大。但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具有动脉瘤闭塞率高,术后动脉瘤复发概率低,术中可直接穿刺动脉瘤减少对视神经的压迫,术后视力改善明显等优点。Kamide等报道了一项手术夹闭例眼动脉瘤的研究,术后动脉瘤直接闭塞率达91%,动脉瘤复发率为3%,但无需再次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率达96.2%,预后差主要是由于术前的动脉瘤破裂,而非手术操作本身;术后半数患者的视力得以改善,新发生视力障碍(偏盲或单眼盲)者占8.1%,经过回归分析,研究认为术中高速磨钻磨除前床突可能是致视力障碍的危险因素,这种操作可能与高速磨钻的热传导或震动损伤有关。Pahl等[在年至年成功夹闭43例患者的43个床突旁动脉瘤,其中26个为眼动脉段动脉瘤,术后在1~60个月的影像学随访中动脉瘤闭塞率为%,无一例复发,但术后有4例患者新发包括单眼盲和视野缺失的视力损害。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对于手术医生的要求较高,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曲线,这种成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向经验丰富的师长学习、需要反复研习手术录像、需要尸体解剖训练及术者个人手术经验的积累。但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使得需要手术夹闭的动脉瘤数量明显减少,新手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去掌握手术技巧,而经验丰富的医生可能也越来越没有机会去实施这种手术。三、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年Roy等首次将电解脱弹簧圈(GDC)应用于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栓塞,其动脉瘤完全栓塞率虽仅达50%,瘤颈残留率达39%,但其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随着材料科学及介入技术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眼动脉段动脉瘤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其方法有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液态栓塞剂ONYX胶辅助弹簧圈治疗及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血流导向装置,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降低了致残率及致死率。单纯弹簧圈栓塞主要适用于小瘤囊、瘤颈4mm的动脉瘤,而当瘤颈4mm或栓塞微小的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时,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可有效防止弹簧圈脱出瘤腔,并可以改变瘤腔内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流对瘤颈及瘤壁的冲击,加速瘤腔内血栓的产生,另一方面支架的植入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提供了结构基础,促进了动脉瘤的愈合,减少了动脉瘤的复发。李修珍等在年1月至年12月使用支架辅助栓塞例患者的个动脉瘤,术后即刻影像学复查结果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个(68.5%),Ⅱ级43个(28.9%),Ⅲ级4个(2.7%);例(92.8%)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共随访个(90.6%)动脉瘤,其中稳定个(85.2%),改善11个(8.1%),复发9个(6.7%);临床随访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例(98.5%),3~6分2例(1.5%)。作者认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未破裂的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可行。杨杰等报道支架血管内治疗48例患者49个眼动脉段动脉瘤,其中支架辅助栓塞28个,仅有2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时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药物溶栓后血栓消失。作者认为血管内栓塞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治疗时根据动脉瘤形态、位置、大小及载瘤动脉等特点,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动脉瘤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血流导向装置是近年来研制的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新材料,其通过改建血流的方式将动脉瘤排除在循环系统之外从而重建载瘤动脉。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由动脉瘤内栓塞治疗时期推进到载瘤动脉重建时期。Burrows等报道运用血流导向装置栓塞48例患者50个未破裂的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并用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的闭塞率,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动脉瘤的闭塞率从术后6个月的64.9%增加到术后3年的96%,术后无患者发生永久性的视力损害。在另一项研究中,Griessenauer等运用血流导向装置栓塞例患者个动脉瘤,并对其中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其中动脉瘤完全闭塞90个(89.1%),接近完全闭塞(95%)3个(3%),不完全闭塞(95%)8个(7.9%),术后眼动脉被闭塞6例(7.1%),4例(3.1%)发生永久性障碍,并且没有与血流导向装置相关的死亡。与其他部位的动脉瘤不同,眼动脉段动脉瘤术后的视力恢复及视力损害尤为引起大家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ofkh.com//mjccyy/10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