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治疗 >> 省内首次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
日前,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全新的“血流导向”理念,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重建载瘤动脉,介入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获得成功。此次手术为湖北省首例独立完成第二代pipeline密网孔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已于近日出院。
患者李女士,43岁,因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有一巨大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患者出现左侧上睑下垂,眼皮完全睁不开。在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后,李女士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巨大,直径22*29mm,载瘤动脉还存在着中度的狭窄(图1)。
图1巨大的动脉瘤与狭窄的载瘤动脉
开颅手术夹闭海绵窦段动脉瘤难度很大;常规介入栓塞动脉瘤虽能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但无法解除瘤体对动眼神经的压迫,同时复发的可能性大。医院神经介入专家赵文元教授在查看患者及其影像学资料后决定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彻底重建患者载瘤动脉,一次手术解决患者血管狭窄和动脉瘤两个问题。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图2)通过降低入瘤血流的流速、流量,加速瘤腔内血栓形成及瘤颈处内皮化,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Pipeline的出现,标志着对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式从常规的瘤腔内治疗发展为对载瘤动脉的修复重建,也就是从单纯的“填坑”转变为重新去“铺路”(图3)。全世界个临床中心对患者进行随访,应用Pipeline治疗动脉瘤,5年内复发几率为“0”。动脉瘤一般会在术后数月自行萎缩,很好地解除了动脉瘤的“占位效应”(图4)。
图2血管内植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示意图
图3从单纯的“填坑”转变为重新去“铺路”
图4动脉瘤的“占位效应”,压迫周围神经组织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表面覆盖率达30~35%,一旦Pipeline置入患者血管内不能完全释放,可能引发血管闭塞,对患者来说就是灾难。李女士的载瘤动脉还存在长约12mm的中度狭窄,Pipeline能否顺利完全释放,这着实增加了手术的难度。赵文元教授先使用球囊将载瘤动脉狭窄部分进行扩张,再根据血管直径选择合适的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待装置释放完全,与载瘤动脉贴合良好,瘤颈被完全覆盖。之后,因动脉瘤瘤腔巨大,为加速血栓形成,赵文元教授仅填塞3枚弹簧圈,即完成手术,整个手术过程不到一个小时(图5)。术后第二天,李女士左眼即可稍稍睁开(图6),这立竿见影的疗效令李女士激动不已。赵文元教授对患者讲解到,现在已经完全解除了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但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萎缩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已经为你赢得了最大的机会去恢复你的神经功能,不要急,现在只需要耐心等待。因血管内介入治疗微创的优势,术后不到一周,李女士顺利出院。
图5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完美释放
图7手术次日,李女士左侧眼睑即可部分上提
动脉瘤越大,意味着更高的出血风险、更大的手术难度、更高的复发几率,和令人讨厌的“占位效应”。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改变进入动脉瘤的血流方向,同时为修复血管壁搭建桥梁,一举多得,优势显著。此次,医院赵文元教授应用Pipeline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成功,对湖北省神经介入领域,介入治疗理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湖北省神经介入学科的发展。
医院赵文元教授
(文孙蔚宇)
--------守卫大脑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