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预防 >> 卒中茶后Kerber开创颈动
众所周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缓解颈动脉的狭窄或者再次开通闭塞的颈动脉,既改善脑血流,又可能预防卒中的发生。
在60年代,经皮介入导管血管成型手术出现了,不用开刀,可以通过导丝把导管直接送到血管狭窄处,在血管内用导管直接扩张血管,改善血流。
然而,当病人出现多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单纯使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介入导管血管成型术,都因为手术的局限性而无法完全缓解病人的病情甚至增加脑栓塞的风险。
有人说,第一个把神经外科医生和介入放射医生组织在一起,同时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介入导管血管成型术的是美国的放射医生CharlesWilliamKerber(-,现年84岁,年仍在行医,上图)年在匹兹堡大学完成的。
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之后,使用Dotter导管技术,Kerber做了历史上第一例“颈动脉介入血管成形手术-AngioplastyoftheCarotidArtery”,扩张了狭窄的颈动脉。
Kerber年在“美国神经放射医学杂志-AJNR”上发表了他首创的复合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介入导管血管成形术的融合手术(上图)。作者是三位美国的放射科医生,CharlesW.Kerber,LaurencD.Cromwell和OttoL.Loehden。
在年之前,介入导管血管成形术已经使用于髂动脉,股动脉,肾动脉和冠状动脉,但是担心可能的远端脑血管栓塞,没有人敢在颈动脉上使用导管血管成形术。
胆大心细,有创新精神的Kerber年在颈总动脉上做了历史上第一例介入导管血管成形术。
65岁男性病人,因为暂短性右眼失明,语言障碍,右侧肢体无力入院。病人肥胖,有多年的髂动脉和股动脉血管闭塞手术开通史。
检查发现病人右侧颈动脉搏动正常,左侧颈动脉搏动减弱,双侧都有血流噪音。颈动脉造影发现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有粥样硬化性狭窄,左侧可能有溃疡。
另外,左侧颈总动脉起始部明显狭窄,因此预期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剥脱术的临床效果有限。
于是,入院第二天,病人接受了右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估计可能会缓解右眼失明的症状?)。
俗称: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两个月后,病人再次出现右上肢无力而入院。
大胆创新的Kerber决定同时实施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内膜剥脱术和左侧颈动脉起始端介入导管血管成形术,后来被称为“颈动脉复合手术或杂交手术-HybridSurgery”:既解决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的狭窄,又同时解决左侧颈动脉起始端的狭窄。
复合手术需要神经外科医生与介入放射科医生协同作战,因此,Kerber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在放射科里做了这例手术。
术前先使用肝素预防凝血,又升高血压,然后神外医生做了典型的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内膜剥脱术。
在关闭颈总动脉血管几乎完成时,Kerber在荧光显示下向下插入导丝-GuideWire,然后在导丝上套上硅胶导管-先用8号,然后用14号CoaxialFrenchTeflonCatheter,扩张了左侧颈动脉起始部(上图左:箭头所指扩张前,右:箭头所指扩张后)。
病人耐受手术良好,醒后所有神经体征都消失了。术后随访三年,病人再无暂短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
真是“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俗又称:初生牛犊不怕虎。
大气晚成,当上助理教授只有四年的40岁的Kerber在这一例病人身上,实现了两次历史上第一次的手术突破。
一是第一次在颈动脉上实行了导管血管成形术。二是开创了颈动脉血管的第一次复合手术(上图,非原图,上图来自G.J.deBorstEurJVascEndovascSurg)。
需要说,科学的发展不是依靠风烛残年的老科学家,而是由这些生龙活虎的年轻小牛犊们完成的。
Kerber认为,导管/球囊扩张治疗粥样硬化动脉的好处很多,一是病人可能有多种血管系统疾病,无法接受多次手术创伤。二是导管/球囊扩张血管在局麻下进行,而且可以多次重复。三是如果导管/球囊扩张失败,并不影响下一步的手术治疗。
与其他肢体血管不同,导管/球囊扩张治疗颈动脉和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确实有远端脑栓塞的风险,尤其是当颈/椎动脉有溃疡时,更容易出现斑块的脱落。
因此,Kerber在关闭左侧颈总动脉的切口后,先夹闭了左侧颈内动脉,让左颈总动脉的残余血流直接进入颈外动脉,减少了斑块进入脑血流的可能。
回顾历史,第一例颈动脉血栓切除血管再通手术治疗医院的外科主任HaroldH.Loucks(见卒中历史长河里被掩埋的中国足迹一章,上图左1)在年2月12日操作的。
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例”颈动脉狭窄重建手术治疗卒中是由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神经外科医生RaulCarrea(-,见Carrea一章,上图左2)在年10月20号实施的。
第一例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由美国神外医生KennethJ.Strully(见Strully一章)在年1月28日主刀的,但是因为血栓太长,抽吸再通血管失败。
年8月7日,美国的MichaelE.DeBakey(-,见DeBakey一章,上图左3)重复了Strully的手术,成功的治疗了一例颈动脉狭窄的病人。
十年后,介入导管血管成形术由美国放射医生CharlesTheodoreDotter(-,见Dotter一章,上图右)(Kerber在这个病例就使用了Dotter的导管血管成形术)所发明。年1月16日,Dotter做了历史上第一例经皮穿刺用导管扩张局部狭窄的股动脉表浅支,开创了介入放射学。
但是大多数医生并不认可这种不开刀的导管手术。
年德国的AndreasRolandGrüntzig(-)在厨房里加工改良了球囊导管之后,年在瑞士做了第一例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球囊血管成形技术更成熟,结果更稳定了,开始得到人们的接受。
同年,Kerber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介入导管血管成形术融合在了一起。
Charles(昵称Chuckie或Chuck)Kerber出生贫寒,来自美国滨州西部山区的一个农场。当时同乡年轻人要么到滨州南边去挖矿,要么到滨州北方去钢厂打工。
为了生存,Kerber在当地一个高尔夫球场做球童,大概手脚勤快,任劳任怨,捡球有功,后来获得了滨州西部高尔夫球协会球童全额奖学金,去了匹兹堡大学(上图),改变了他的命运。
真是有钱人掸掸衣服,掉下来的财富就够穷小子上几年大学用了。
Kerber在匹兹堡大学专攻物理化学,后来进入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夏天在外科研究实验室打工,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共同作者的文章,研究溶解血块的技术。
年毕业后,Kerber做了一年外科"实习医师-Intern"培训,然后自愿加入了海军。
谁知第一次随海军航空母舰USSEssex出征北大西洋训练中,他又改行想当海军陆战队的飞行员了。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Kerber考入了海军航空医学学院,毕业后成为飞行外科医生,在北卡罗来纳州海军陆战队第攻击中队服役。
在一次飞行训练中,Kerber坐在喷气飞机驾驶员后面的椅子上,飞机在起飞后立即坠毁了。虽然及时地跳伞逃生,他仍然遭受了几乎是致命的烧伤,在Bethesda医院住了二年才恢复。
Kerber后来回忆说,这次飞机坠毁和烧伤使他认识到生命可能是多么的短暂而珍贵。
大概是摔出了胆量,他也一生爱上了飞行(上图,Kerber年驾驶的飞机)。
在住院期间,Keeber走访观察了各个科室,最后决定选择放射医学作为他终身的事业。出院后,他回到匹兹堡大学参加了放射科的住院医师培训,三年普通放射,一年儿科放射,年结业。
在北加州私立行医一年后,Kerber怀念学术丰富的学院生活,他争取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放射科研奖学金,去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放射科深造二年,师从于ThomasHansNewton(-)。
名师出高徒,在Newton的影响下,Kerber开始热爱教学和写作,发表了很多文章,也为导师的神经放射医学教科书贡献了多篇有关造影技术的章节。
坠机未死,大难后福。
接受深造之后,Kerber在年去了美国西海岸"波特兰-Portland"的俄勒冈大学(上图)做放射科的助理教授。
Kerber刚到波特兰时参与了一位12岁儿童颅内巨大动静脉畸形的诊断,手术时该儿童死亡。这一事件使Kerber认识到必须开发出更有效更安全的颅内循环治疗方法。
70年代是Kerber崛起的时代,年轻有为,敢于创新。他做了颅内血管液状胶体栓塞,发明了聚乙烯基酒精颗粒脑血管栓塞的填充剂,发明了血流导向的硅胶导管和球囊导管系统。
在波特兰Kerber安排放射科和神经外科住院医生都到神经放射科来轮转,学习造影技术。
年Kerber又回到了匹兹堡大学。如前所述,年在匹兹堡Kerber创造了颈动脉的复合手术。
Kerber是美国神经放射协会的第79位成员。
年,Kerber邀请了15位美国和法国的介入专家在洛杉矶开会。以后每年相聚一次,最后这个组织成为世界神经放射介入和治疗协会。
年Kerber曾任美国神经放射介入与治疗协会的主席。
Kerber一生发表了多篇论文和许多教科书的章节,他更是多次获得放射协会的各种大奖。
Kerber不仅是美国放射诊断医生,科学家和大学教授,他更是医学生物设备的创新人。
Kerber有三个“三期产品/ClassIII”通过FDA批准进入了国际市场。
年Kerber第一个在人脑使用了医用“万能胶或者快干胶-氰基丙烯酸酯-Cyanoacrylate”进行血管内治疗(上图,年Kerber用医用万能胶栓塞左侧巨大的后交通动脉瘤)。
Kerber是ProholdTechnologies,Inc(PTI)公司的技术总监。
PTI公司主要开发医用万能胶产品。一是血管内应用医用万能胶封堵动静脉畸形。二是血管内应用医用万能胶来治疗“草莓状动脉瘤-BerryAneurysm”。
从七十年代到现在,Kerber已经获得了至少20个专利。
俗再称:英雄所见不同。
虽然Kerber首创了颈动脉介入导管血管成形术,首创了颈动脉复合/杂交手术,但是颈动脉复合手术的方法和种类实在是太多了,千奇百怪,争芳斗艳。
另外Kerber对脑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的贡献太多了,他的名气太大了,所以他开发复合手术的事反而很少有人谈及了。
年几位希腊学者在“血管外科杂志-JournalofVascularSurgery”上总结了颈动脉的复合手术,尤其是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起始端狭窄的球囊支架血管成形术(上图),与上述Kerber年的报导类似。
一共分析了13篇文章,例病人,复合手术成功率是97%。其中79例使用的支架,50例为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
术后30天随访,死亡率和卒中率一共是1.5%。12-36个月的长期随访中,有10例病人出现狭窄,17例死亡,5例出现脑梗塞。
奇怪的是,这篇Meta分析没有引用Kerber的文章。其他很多类似的文章也没有引用Kerber年的第一次手术。
疏忽了?或者是检索的时候使用了杂交手术这一关键词,而颈动脉杂交手术一词大概出现在年,比Kerber的手术晚了20年。
近年来,颈动脉复合手术在中国开始兴起,在英语杂志上出现了多篇文章,多数为个例病例报导,病人数较多医院医院的文章。
中国的复合手术主要是针对颈内动脉的慢性闭塞。
医院神经外科的"Yuang-SengTsuei-崔源生"团队年首先在“神经外科杂志-Neurosurgery”上报导了三例复合手术成功的治疗颈内动脉闭塞(上图)。
天津张建宁团队年在"世界神经外科杂志-WorldNeurosurgery"发表了他们的经验。从至年,他们为21例病人做了颈内动脉长段完全闭塞的复合手术。开通的成功率是71.4%。没有颈动脉破裂或颅内出血。结论是复合手术开通慢闭颈动脉是安全的。
医院薛绛宇团队年在“神经放射杂志-Neuroradiology”发表了一篇他们-年的观察,题目是复合手术再通长段颈内动脉闭塞预防卒中。
65例颈内动脉长段闭塞的病人分为两组,一组30例是复合手术,一组35例是内科治疗。平均卒中发病后40天,复合手术血管再通率是%。平均取出血栓长度是6.3厘米。术后三个月"神经功能-mRankin"评分明显改善,相比内科治疗组没有明显的改善。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认为复合手术预防了卒中的发生,好像复合手术和内科治疗组都没有新的卒中发生?难道神经功能改善不是复合手术治疗卒中的效果?此文不像是老薛洞穿世事的风格。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一日入伍,终身在军。
除了在学术上不停的耕耘之外,Kerber在行医的59年中一直在继续飞行,他获取了多种飞行执照,包括商业执照。
同时,Kerber一直与美国军方保持联系,为特种作战部队做科学研究,并且发明了一种战场上的止血绷带,专门针对机体深部不易止血的部位。
在Kerber的晚年,他开始写传记。第一本是“一个美国男孩的少年时代-AnAmericanBoyhood”(上图左,右:Kerber),第二本正在写的是“每一个病人的短篇小说-EveryPatientaShortStory”。
在“一个美国男孩的少年时代”中,Kerber回忆了他的少年时代,30-50年代穷山沟的童年少年生活,包括他十岁时与一个美丽女孩Jenny的初吻。他用不同颜色的水果形象的描述了Jenny的眼睛,脸颊和瀑布一样的长发,鲜嫩欲滴,秀色可餐。
Kerber在童年少年的艰苦时期理解了什么是责任感,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像现在好像什么坏事都是社会的错误,罪犯都成了无辜的社会受害者。
如书中所述,Kerber大概想要的人生是“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AnotherTime,AnotherPlace”,穿越再回来重活一次?
与很多成功人士一样Kerber也是个美食家。
Kerber曾经描写了在佛罗里达TAMPA一个咖啡馆-CafeDufrain里享受美食的经历。
Kerber说,在陌生的城市里找到美食完全靠运气,结果他就靠运气找到了一个雪藏起来的珍馐佳肴。
CafeDudrain咖啡馆很小,但是食物新鲜,服务周到。
Kerber点了AnsonMillsCornPudding-玉米布丁,结果厨师BrianLampe的玉米布丁味道之好,余味绕梁。
Kerber当场要来了玉米布丁的配方,并把配方发表在一个叫“做与吃-CooksandEats”的食物杂志上(上图)。
“芳心尘外洁,道韵雪中香。自是神仙骨,何劳更洗妆”。
不知道是否与遗传有关,Kerber的儿子叫CharlesDouglasKerber,而且在匹兹堡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大厨师,昵称ChefChuck(上图)。
ChefChuck年毕业于滨州的餐饮学校。他在匹兹堡多家酒店做过厨师,顾客包括著名的歌手ChristinaAguilera。
据说ChefChuck五岁起站在椅子开始学习做饭,原因是德国裔的父亲Kerber与意大利裔的母亲ClaireDelandro都热爱做饭和享受美食。
在ChefChuck的介绍中提到,他的母亲ClaireDelandro在匹兹堡,而他的父亲CharlesKerber在圣地亚哥。
年一篇介绍Kerber作为美国神经放射介入治疗协会主席的文章中,强调Kerber非常满足他有完美的祖父母,父母以及三位姐妹。另外他的夫人KimberlyKnox全力支持他的临床和科研努力。
据说在业余时间里,Kerber喜欢歌剧,打猎和驾驶军用飞机。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Kerber(上图)大概从来没有解释过,他是如何想到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介入导管血管成形术结合在一起治疗卒中病人的。而且他随访了病人三年后,验证了效果,才发表的那个病例报导。
Kerber年文章只有一页半,术前术后两张图挤在一起。他简单的描述了两次手术的经过,似乎每一件事情,自然的就发生了。
没有自我吹嘘,没有豪言壮语。
或者可以说,Kerber是被逼无奈?
病人两侧颈动脉都有狭窄,同时左侧颈动脉起始段有更严重的狭窄。所以单纯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不能解决病人的问题。在当时如果去解决颈动脉起始端的狭窄就必须做开胸手术,是病人无法接受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单纯做颈动脉导管/球囊血管成形术,有可能会造成斑块脱落,脑栓塞。
Kerber似乎毫无选择,只好把两种不同的手术,结合在一起,先后又同时进行,一举两得,解决了这个病人的疾患,创造了颈动脉的复合手术。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医院神经外科的焦力群(上图)教授高兴的说,刚刚做完一台颈内动脉闭塞的复合手术,就看到CharlesKerber的轶事,感触万千。
焦教授说,Kerber是他神往已久的传奇教授。年,焦教授偶然完成了第一例CEA后介入辅助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的病例,立即遍查文献,兴奋的找到凌导,说我们完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手术。
焦教授回忆说,凌导很冷静,提醒他查一个叫Kerber的医生,凌导与Kerber是多年好友,记得Kerber提到过类似的手术。焦教授因此搜索到年AJNR杂志的这个病例报告,原本充满兴奋的“自我膨胀”瞬间变为对前辈的崇拜。
焦教授又说,从医院已经完成近例类似的手术,经历了多个技术改进的阶段,再通率越来越高,并发症越来越少。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手术越成功,心里越没底。复合手术再通已经度过了技术可行性的阶段,应该向更深的方面发展。
焦教授说,年的Kerber只有40岁,年的Grüntzig只有38岁,新一代中国医生会做的更好。
医院神经外科的薛绛宇(上图)主任讲了做颈动脉复合手术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薜主任说,按常理,改善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或内膜切除手术常有脑出血并发症,更何况是打通闭塞的血管?
所以,刚开始做复合手术时,薜主任特别担心患者术后出现高灌注脑出血。病人越不出血,他就越紧张,甚至“期待”病人出血,好让这只靴子落地。直到做了三十多例慢性颈动脉闭塞开通以后薜主任才明白:慢闭开通手术不容易发生脑出血,因为那些容易出血的病人已经被我们排除在适应证之外了。
薛主任做慢闭开通经验丰富,他认为手术时机应选在最后一次脑梗3周以上,3月以内的病人。这时脑缺血区功能稳定,血管开通也不难。
其次是基底节区不能有中等以上的(大于3cm)梗塞,因为基底节区梗塞多是穿支原因,开通颈动脉也无益。而且基底节区是脑出血第一好发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薛主任指出,下一步一是要提高技术,拓宽适应证。二是解决再狭窄、再闭塞问题。三是随访,结合影像评估,拿出客观证据,证明开通慢闭血管是有益的。
哈尔滨医院神经外科的史怀璋(上图)教授对Kerber的轶事惊叹佩服,感慨万千。
一项新疗法的出现,常是天才人物的异想天开和胆大妄为,而这种创新又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依赖完备的基础知识,高超的技能,缺一不可。
史教授说,随着HRMRI等影像技术对血管壁及血栓性质了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医生已经开展复合/杂交手术治疗颈动脉闭塞再通。我们中心复合手术的疗效也优于药物治疗。
目前,复合手术正在从非常规治疗变成普通手术,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争似布衣狂醉客,不教性命属乾坤”。
史教授告诫说,我们一定要牢记病人的安全高于一切,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病人,有益于此项技术的普及和进步。
史教授告诉我说,“明天我们又要做一台颈动脉再通的复合手术”。
"光阴如快马加鞭,时间似落花流水"。
年,Kerber(上图)来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在此一直工作到现在。
在圣地亚哥,Kerber继续研究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血流动力学。他发明了多种研究血液动力学的新方法和新课件。
Kerber大概从来没有当过行政领导,没有做过科主任,他一直是医生和教授,全心投入临床和科研工作。
谈到一生的挫折,Kerber认为官僚主义是他所经历的最大挫折,影响了救治病人的效率。
说到幸福,Kerber认为,他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来自于培训的弟子和住院医师。
Kerber的座右铭是他从弟子身上学到的知识,受到的启发,远远超过他教给弟子们的知识。
当然,真正受益于Kerber发明和创造的是全世界的病人。
送给Kerber一首宋代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上图),愿我们能像Kerber一样对名利淡定,对工作坚持,对生活热爱: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卒中茶后()卒中主义-Strokesism
卒中茶后()Fischer老年痴呆研究的百年遗憾
卒中祖师(13)Valsalva发现卒中导致对侧偏瘫
卒中祖师(12)Baillie提出卒中是脑血管病变
卒中茶后()吸烟与卒中进程的红与黑
卒中茶后()Schwalbe发现脑脊液-淋巴通路
卒中古师(10)拜占庭名医-亚历山大
卒中古师(9)Africanus铺垫了西医崛起的基石
卒中茶后()饮酒与卒中发生的乐与悲
卒中古师(8)中世纪最伟大的医生al-Razi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