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预防 >> 病例分享50岁男性患者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变,无特异临床表现,所引起的脑卒中以后循环脑梗死多见。
医院
医生:杨树
患者基本信息
男性,50岁,于年8月12日就诊。
主诉
头颈部疼痛伴视物旋转半年,加重伴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6+小时
现病史
患者于半年前(年2月1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闷胀感,伴枕颈部疼痛,呈持续性搏动性疼痛,未引起重视。第二天症状加重伴四肢乏力、言语费力。无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黑朦、视物成双等。我院急诊头颅CT提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脑实质低密度影,桥脑左侧间圆形及管状高密度影,增粗的血管。当日出现突发头晕、短暂视物旋转,持续1min后好转,后伴持续头昏沉感,以脑干病变入我科住院治疗。诊断为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近半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出现,在我科多次住院治疗。6+小时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无头痛、呕吐、饮水呛咳等症状,急诊以脑血管意外收入我科,患病以来精神欠佳、食欲尚可、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
4岁时患中耳炎致右耳听力下降;年性左肾切除术;年丘脑出血,医院治疗后好转,未留后遗症,期间诊断为高血压,长期服用络活喜治疗,有牙龈增生反应,血压控制在/mmHg;2年前反复两次出现肢体麻木,诊断为脑梗塞;半年前自觉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余无特殊。
个人史
出生并长期居住于四川,否认疫区及牧区居住史。有30余年吸烟史,每日吸烟2包。适龄结婚。
家族史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8℃,脉搏:7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mmHg。
神经系统查体:稍嗜睡,查体合作,构音障碍,言语欠清,对答切题,高级智能活动正常。双眼视力粗则正常,双眼向右凝视,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双侧舌肌无萎缩及震颤,咽反射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肌力IV级,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II-III级,深浅感觉无异常,四肢腱反射对称(++),双侧病理征(-)。内科查体无特殊。
神经功能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9分,入院时mRS卒中评分量表4级。
辅助检查
头颅CT(.2.21):双侧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脑实质密度似显降低,桥脑左侧见圆形及管状高密度影,增粗的血管。
头颈部CTA(.2.22):片内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明显增粗,最宽处10.5mm,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起始部内低密度影,考虑血管形成可能性大,管壁少许钙化灶;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不对称,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略增粗,右侧颈内动脉前膝段变细。
全脑血管造影(.2.26):右侧小脑后下动脉尾袢段动脉瘤,大小约3.7mmx3.6mm,左侧椎动脉V4段至基底动脉明显增粗、迂曲,最宽处约1.1cm,考虑动脉延长冗扩征;左侧椎动脉V3段夹层,1型主动脉弓,余无异常。
颅脑MRI平扫(.7.21):双侧脑室周围、双侧半卵园中心多发梗塞灶;右侧小脑半球小软化灶;桥前池内血管明显增粗,脑干受压。
诊断
脑梗塞、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附壁血栓形成)、右侧小脑后效动脉尾袢动脉瘤、左侧椎动脉V3段夹层、高血压3级,极高危、左肾切除术后。
治疗
拜阿司匹林、西洛他唑抗聚、波依定调控血压、可定调脂、欣可来营养神经、尼膜同对症。
讨论
该患者的病因分型是少见病因型-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征,是基底动脉增粗压迫脑干、椎动脉入颅段渐进性原位血栓形成基底动脉闭塞,从而导致脑干大面积梗死。在此过程中微小栓子栓塞双侧小脑前下、大脑前后动脉,最后出现双侧半卵圆区、小脑等部位脑梗死。
影像学图片
头颅CT(.2.21)
头颈部CTA(.2.22)
全脑血管造影(.2.26)
颅脑MRI平扫(.7.21)
颅脑MRI平扫(.8.9)
颅脑MRI平扫(.8.1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