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人类命运经历重大考验。在对抗新冠病毒的这场艰难战役中,所有医务工作者都值得敬佩。纵然疫情肆虐,医学研究者们依然没有停下创新进取的步伐。此刻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神经介入领域年的年度进展。

急性卒中——DIRECT-MT研究

01

年对于我们中国神经介入领域而言意义重大。由海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领衔,国内41家中心共同完成的——DIRECT-MT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标志着我国神经介入界的临床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DIRECT-MT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例符合入排标准的研究对象,直接取栓组例,联合治疗组例。结果表明对于发病4.5小时以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独血管内取栓术不劣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取栓术(校正共同比值比1.07;95%置信区间,0.81-1.40,非劣效性P=0.04)。直接取栓组和联合治疗组的90天死亡率分别为17.7%和18.8%。MRCLEAN研究的主要负责人Majoie教授和Roos教授评价DIRECT-MT研究结果有望携手其他同类型研究共同改写卒中救治指南,改变全球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治疗现状[1]。年伊始JAMA杂志发布的两项随机对照研究——DEVT研究(由陆军医院杨清武教授团队牵头)以及来自日本的SKIP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DIRECT-MT研究的结论[2,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WOVENTrial

02

在年国际卒中大会上,研究人员公布了Woven试验——Wingspan颅内支架术后一年血管事件和神经功能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5个中心的例患者。例患者中有例完成了延迟影像随访,其中有18例(16.8%)发生再狭窄,平均再狭窄时间为5个月(1-11个月)。30天及1年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及8.5%,1-12个月卒中及1-12个月严重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9%及0.8%。该研究证实,当仅纳入适应症范围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Wingspan支架植入是安全的,具有较低的并发症率,但该研究还不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4]。

颅内动脉瘤——ARETA研究/SHIELD研究

03

ARETA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旨在分析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再)出血情况。研究共纳入了来自16个神经介入中心的名患者,包括破裂以及未破裂动脉瘤,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方式治疗。未破裂动脉瘤组和破裂动脉瘤组的出血率分别为0.0%和1.0%(95%CI0.3%~1.7%)。两个因素与介入治疗后动脉瘤再出血相关:初次治疗后动脉瘤不完全闭塞(不完全闭塞2.0%vs完全闭塞0.2%,OR10.2,95%CI1.2~83.3;p=0.03)和顶颈比(有再出血1.5±0.5vs无再出血2.2±0.9,OR0.2,95%CI0.04~0.8;p=0.03)。ARETA研究证实,以弹簧圈栓塞为主的动脉瘤介入治疗可以很好地防止术后1年出血(未破裂动脉瘤)和再出血(破裂动脉瘤)的发生[5]。

SHIEL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研究,评估了PED-Shield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主要疗效终点为动脉瘤完全愈合,并且在术后1年随访中不存在明显的载瘤动脉狭窄或动脉瘤再治疗,主要安全终点为治疗动脉供血区内的严重卒中或神经性死亡。名受试者中有个动脉瘤最终得到治疗(平均年龄54.8±12.81岁,81.4%为女性),其中18.1%为破裂动脉瘤。共有98.0%的动脉瘤获得了技术成功,71.7%的受试者达到主要疗效终点,主要安全终点发生率为2.9%,神经系统死亡发生率1%。SHIELD研究的结果证实了PED-Shield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促进动脉瘤愈合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

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vs保守治疗——TO-ACTTrial

04

TO-ACT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盲终点试验,共3个国家8家医院参加了此项研究。研究对象随机分配至介入治疗组与标准药物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为12个月良好预后率。旨在验证介入治疗是否可以在抗凝基础之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结果发表在JAMANeurology杂志上。结果虽并未证实介入治疗对于重症脑静脉血栓的有效性,但经过慎重的患者筛选以及策略改进,有望为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7]。

脑动静脉畸形——ARUBA研究后续随访结果

05

ARUBA研究是一项针对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的随机试验,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神经病学研究所的JayPMohr等对随访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单纯药物治疗与药物联合介入治疗在持续5年随访的效果差异,结果发表在LancetNeurology杂志上。在年7月15日数据最终锁定时,平均随访时间为50.4±22.9个月;单纯药物治疗组为52.4±23.7个月,联合治疗组平均随访时间为48.5±22.0个月。单纯药物治疗组的死亡率(15/)低于联合治疗组(41/);单纯药物组的症状性卒中发生率(3.39/患者/年)低于联合治疗组(12.21/患者/年)(风险比=0.31;95%CI,0.17-0.56)。主要治疗结果的亚组分析始终表明单纯药物治疗组疗效优于联合治疗组,治疗效应存在异质性。在平均随访50个月后,在预防死亡或发生症状性卒中方面,单纯药物治疗仍优于药物联合干预性治疗。单纯药物治疗组的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组[8]。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06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脑膜中动脉介入栓塞逐渐成为一项具有前景的治疗方法,PeterKan等研究者证实了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前瞻性研究有15个中心参与,共纳入名患者(平均年龄69.8,29%为女性)和次栓塞治疗。起病时有30.4%的患者在进行抗血小板,23.9%的患者在使用抗凝,血肿中位厚度为14mm。栓塞手术成功率为97.4%,70.8%的患者获得影像改善,31.9%的患者获得临床功能改善,6.5%的患者存在血肿持续扩大。研究死亡率为4.4%,但主要归因于潜在伴随疾病,而与介入栓塞无关。该研究提示脑膜中动脉栓塞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替代疗法[9]。目前全球正在开展多项关于本疗法的RCT研究。

用于神经介入的OCT

07

在过去十年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或光学频域成像(OFDI)已成为冠脉疾病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神经介入临床应用中,血管内成像应用较少,仅限于少数后循环和颈内动脉非迂曲节段的血管。在年的该研究中,引入了高频OCT(HF-OCT)成像系统,包括成像控制台和专为脑血管设计的光纤内镜探头,从而实现脑血管活体显微原位成像。神经血管HF-OCT系统可对动脉壁进行容积显微检查,分辨率接近10μm。对于迂曲血管解剖结构的成像结果表明,HF-OCT可在临床上用于神经血管器械的围手术期评估,以便能够展开相应处理措施,如GPIIb/IIIa抑制剂的局部给药、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也为监测器械愈合、评估内皮过度生长和内膜增生提供了工具,同时HF-OCT有助于下一代神经血管器械的开发和改进[10]。

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

08

机器人可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并且可以使术者进行远程手术,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之下,机器人的应用和需求将越来越迫切。费城医院神经外科的JoshuaH.Weinberg等人比较了经桡动脉(TR)入路的机器人辅助(RA)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和人工TR-CAS,评估了RA-TR-CAS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组由资深术者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CAS手术。机器人组所有6例手术均获得了技术成功,无需更换导管;1例(16.7%)因主动脉弓弯曲而转为经股动脉入路;无围手术期并发症。该研究提示机器人辅助经桡动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1]。

参考文献:

1.Yang,P.,etal.,EndovascularThrombectomywithorwithoutIntravenousAlteplaseinAcuteStroke.NEnglJMed,.(21):p.-.

2.Zi,W.,etal.,EffectofEndovascularTreatmentAlonevsIntravenousAlteplasePlusEndovascularTreatmentonFunctionalIndependenceinPatientsWithAcuteIschemicStroke:TheDEVTRandomizedClinicalTrial.JAMA,.(3):p.-.

3.Suzuki,K.,etal.,EffectofMechanicalThrombectomyWithoutvsWithIntravenousThrombolysisonFunctionalOut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ys/116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