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常识 >> 取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与临床预
你好,这是“锐意进取,文献精享”的第二十五期
这一期分享的研究第一作者是GiancarloSalsano
通信作者是GiancarloSalsano
完成机构:IRCCSSanMartinoPoliclinicHospital
“人人都谈取栓好,再通迅疾预后妙。且问风险有多高?操作并发症需明了。”
血管内机械取栓对大血管闭塞的治疗价值无须多言。器械在血管中优雅穿梭,取出血栓并把通路重建。立竿见影,成就感满满。但手术操作必然有其风险和并发症,在不少既往的研究中,因为样本量的限制,操作相关并发症并没有得到深入的分析和阐述。随意翻开一篇文献,最常见的模式便是Table中寥寥无几的事件(百分比)再搭配上一个P0.05,分组后反正均衡,不妨碍作者分析的主要结局就行。
近日,发表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Stroke上的一篇研究,对一项长达6年、总样本量为的登记数据库进行了分析,详尽描述了血管内取栓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一分钟一图读懂本研究
一、分筋拆骨——看设计
01
研究设计类型:
对意大利多中心急性脑卒中取栓治疗登记研究(.1-.12)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02
研究对象:
(1)登记于IRETAS数据库中、基于中心进行筛选(资料完整度大于80%);
(2)患有急性缺血性卒中,并按照同时期指南要求的、接受血管内取栓的患者(无论溶栓与否);
(3)前循环(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的M1或M2段、大脑前动脉A1段、串联病变)和后循环(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大血管闭塞;
(4)无NIHSS评分限制;
(5)年龄≥18岁,可获取3个月mRS评分;
(6)血运重建技术由术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自行选择。
03
变量定义和测量:
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血管危险因素、NIHSS评分、溶栓与否、血管闭塞部位等资料。
主要结局为取栓操作相关并发症,包括:需要手术修复的血管入路并发症、动脉夹层、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动脉穿孔、新发栓塞/目标血管的远端栓塞、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
其他结局的定义都比较明确,需要手术修复的血管入路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远端动脉栓塞、严重肢体缺血、夹层、假性动脉瘤形成(尤其是腹股沟处)、腹膜后出血。
次要结局为90天mRS评分。
04
缺失值处理:
不进行任何处理(Noattempttoreplacemissingvalueswasmade),原汁原味也挺好。
二、刀叉筷勺——用方法
本研究应用到的统计学方法包括:
01
统计描述:
分类变量使用频率(百分比)、连续变量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
02
统计推断:
根据不同并发症的发生与否进行分组,组间单因素分析根据变量特征采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
0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纳入单因素分析中所有存在统计学趋势(P0.1)的变量,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以分析识别每种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使用拟合优度检验对方程进行评价。
04
亚组分析:
选择存在静脉溶栓治疗(IVT)禁忌、接受直接取栓治疗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以评估sICH。
05
Ⅰ类错误概率与统计软件:
所有统计学分析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双侧显著性水平?设为0.05。
三、摆盘上菜——读结果
01
研究对象的纳入+基线资料比较:
一共有来自36个中心的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例患者接受了直接取栓,94.1%的患者完成了90天随访。作者首先对患者的整体特征进行了展示,缺失值也一并放到了表格中。
(表1.全体患者的临床特征)
02
首要临床结局:
所有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比例、累积发病率见表2所示。五种操作相关并发症的累积发生率为/例患者,这个数字可谓是相当的高,但是sICH、远端栓塞算入取栓操作相关并发症是有争议的,所以这个数字看看就好。
(表2.取栓操作相关并发症的比例和累积发病率)
03
次要结局结果展示
90天mRS评分在表3中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按照不同并发症进行了分组对比。
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穿孔、症状性颅内出血和90天不良预后及死亡显著相关,动脉夹层则与不良预后/死亡无统计学关联。远端栓塞提示不良预后,但不增加90天死亡率。多因素分析提示,较高的NIHSS评分、糖尿病、抗血小板治疗、颈动脉T型病变、未成功再通和穿刺到再通时间与sICH有关。需要手术修复的血管入路并发症增加90天死亡率。
(表3.取栓操作相关并发症的良好预后及死亡率对比)
04
多因素分析结果展示
作者将每一种不良事件单独拎出来,跑了数个多因素分析,内容太多这边就不全部展示了,附件里的6张多因素分析表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附表4.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穿孔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05
其他结果展示
图一主要展示了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穿孔、夹层、远端栓塞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森林图,将危险因素(RR)可视化还是不错的选择。但字又小又不清楚就有点尴尬了…
图二则将RCT研究和非RCT研究中数种操作相关并发症进行了对比,堆积条图头段蓝色为不良事件例数,黄色为未发生事件的患者人数,本研究的样本量着实是一骑绝尘。
四、细嚼慢咽——看讨论
该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为:
血管内取栓操作相关并发症在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中并不罕见,累积发生率也较高(20.1%),且可能导致不良预后和死亡率增加。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并做出干预能助力血管内治疗收益最大化。
本研究的优点:
(1)取栓操作相关并发症临床意义较大,且多属医源性损伤,在临床工作中要尽可能规避。临床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yy/1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