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常识 >> 文章2015CSIR丨上腔静脉及其属
来源:医学网作者:解放医院崔进国
前言
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右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左右无名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左颈内静脉)可由不同原因造成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产生头颈部及上肢水肿、静脉怒张,甚至脑水肿。其病因有良性(Benign)和恶性(Malignant)。
良性病因可能与血透、高营养置管、手术、外伤、先天性解剖因素、感染、红细胞增多症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有关。恶性病因常为肺癌、淋巴瘤、转移瘤及胸外肿瘤的浸润、压迫所致。文献报道3-8%的肺癌患者可发生上腔静脉的阻塞。
及时治疗对解除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现将近几年我们应用介入方法治疗的一些病例报告如下,并就其介入治疗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
上腔静脉狭窄阻塞的介入治疗
应用增强CT和/或MRI检查明确上腔静脉狭窄阻塞的范围和程度及可能的病因,而后设计穿刺入路和可能应用的介入治疗器材、器具。
经股静脉穿刺入路,在4F或5F单弯导管导向下应用超滑导丝耐心探询狭窄闭塞段,然后造影。如狭窄上方腔静脉内存在血栓应先溶栓,然后开通上腔静脉。
如经股静脉穿刺入路不能开通上腔静脉,则采用经颈内静脉穿刺入路,并在对端标识下,应用导管和导丝技术耐心钻挤探索,通过狭窄闭塞段。因经颈内静脉路径短,便于操作,往往能使治疗成功。
导丝导管通过狭窄闭塞段后,造影明确狭窄远端有无血栓形成,如存在血栓,先行溶栓治疗,待血栓大部份消失后,行球囊扩张和/或置入内支架将其开通。值得注意的是球囊直径应由小到大进行扩张,最大直径一般不超过1.2cm,选用Z型大网孔内支架,其直径等于或大于球囊的10%为宜。
左右无名静脉、腋-锁、颈内静脉狭窄阻塞的介入治疗
1、首先经手背静脉行上肢深静脉造影,以充分显示腋-锁、左右无名静脉狭窄阻塞的范围及程度、侧枝循环情况及有无血栓形成,制定治疗策略。
2、腋-锁及颈内静脉血栓形成,而上腔静脉通畅,主张在上腔静脉植入滤器,然后经股静脉入路,在导丝导引下,通过滤器将溶栓导管置入腋-锁及颈内静脉内溶栓。对经上腔静脉不能进入腋-锁及颈内静脉的,可经肱静脉和/或颈内静脉入路行溶栓治疗。
3、上腔静脉滤器置入要定位准确。如血栓位于右无名静脉、腋-锁静脉及颈内静脉,滤器应置于左无名静脉开口以上;如血栓位于左无名静脉及腋-锁静脉,滤器应置于左无名静脉开口以下,才能充分发挥滤器的作用。上腔静脉滤器置入以临时滤器为宜。
4、对于存在静脉狭窄的病例需行球囊扩张和/或置入金属内支架。
病因研究
上腔静脉狭窄闭塞的原因:80%由恶性肿瘤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支气管肺癌.良性病变如梅毒、结核、特发性纤维性纵隔炎、血栓性静脉炎、充血性心衰、主动脉弓动脉瘤等也可引起上腔静脉阻塞。
腋-锁、颈内静脉血栓及狭窄闭塞,良性病因多为血透、高营养置管、手术后、外伤、放疗后、感染、先天性解剖因素(如锁骨下静脉在穿过肋锁三角时受到肋锁韧带、锁骨下肌、前斜角肌等压迫)、红细胞增多症所致;恶性病因常为肺癌、淋巴瘤、转移瘤及胸外肿瘤的浸润、压迫所致。
左右无名静脉狭窄闭塞多为血栓性静脉炎、血液高凝状态、纵膈手术、恶性肿瘤纵膈转移压迫侵蚀所致。
介入治疗原则
1、术前行静脉造影确定静脉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范围。
2、对左右无名静脉、腋-锁静脉、颈内静脉大量血栓形成,上腔静脉通畅病例,主张在上腔静脉内置入滤器,而后行溶栓治疗,防止肺栓塞的发生。以置入临时滤器为首选。
3、对于血栓量较大、而且存在血管狭窄闭塞的病例,应留置溶栓导管进行溶栓。一般经过溶栓治疗血管均能开通,对溶栓后仍存在狭窄的病例应进行球囊扩张。
4、对于多支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可多途径留置溶栓导管进行溶栓治疗。
5、对溶栓后残留的静脉狭窄要进行球囊扩张和/或内支架置入。
6、对多支静脉狭窄而无血栓形成的病变,可采取多途径穿刺设法将导丝、导管通过进行球囊扩张和/或置入内支架。对于单纯行球囊扩张的病例术后要应用血管扩张药和有效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血管的进一步开通。
7、对于上腔静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开通困难的病例,不宜强行开通以免血管破裂的发生。可应用血管扩张药、活血化瘀药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促进静脉侧枝循环的建立,减轻和缓解临床症状。
8、对于经介入治疗又复发的病例,可在明确病因后再次行介入治疗。
9、术后抗凝治疗一般掌握在3天内,抗血小板凝集治疗掌握在6-12个月。对于血液高凝患者,建议延长服药时间或终生服药。
北京最权威看白癜风医院白殿疯病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