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作者

朱其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兼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年开始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熟练掌握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各部位脑供血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慢性颅内外动脉闭塞开通术、颅内深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治疗。

世界卒中组织(WSO)成员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委员

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兼介入学组副组长

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

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急性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脑血管病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神经急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临沂市医学会脑血管病介入学会主任委员

作者:朱其义宫健韩红星王贤军王浩

单位:医院神经内科

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后,其远端供血区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并不少见。应尽早查找并确定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及时改善缺血区灌注。由于导致该缺血事件的病因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亦呈多样化。现报告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合并远端大脑中动脉M2狭窄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1例,探讨病因和治疗方法。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7岁,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4h入院。急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未见好转。高血压病史4年,右侧颈内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病史9个月。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精神差,言语不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左侧巴氏征阳性。NIHSS评分8分。

9个月前MRI+MRA见图1:

△图1

急诊头颅CT+CTA+CTP见图2~5:

△图2

△图3

△图4

△图5

初步诊断:1.急性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M2)2.右侧颈内动脉慢性闭塞3.高血压病

手术经过

常规右侧股动脉置入8F动脉鞘,镇静麻醉下快速脑血管造影如图6:

△图6

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其远端可见颈外动脉吻合支代偿血流,椎基底动脉经后交通动脉向右侧大脑中动脉代偿,前交通动脉未开放。术中静脉持续泵入替罗非班0.1μg/(kg·min),送8F长鞘达右侧颈总动脉末端,借助5F多功能造影管,微导丝PILOT(0.×)通过颈内动脉闭塞段,微导管造影见大脑中动脉上干近段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近段多处狭窄并血管管腔塌陷。使用2.0×15扩张球囊由远到近依次扩张颈内动脉中远段,4.0×20扩张球囊扩张颈内动脉起始部并置入支架WALLSTENT7×50,海绵窦段和岩骨段依次置入2.5×18和2.5×23冠脉支架。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上干狭窄远端血流达mTICI3级。观察10分钟,见前向血流通畅,术中X-perCT无出血征象结束手术。手术治疗过程见图7:

△图7

术后监护,继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术后24小时查体:神志清,言语欠流利,右侧面舌中枢性轻瘫,右侧上下肢肌力四级。NIHSS评分3分。次日复查头颅CT见图8:右侧大脑半球小片状梗死灶。重叠口服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后停用替罗非班。

△图8

讨论本例患者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后,右侧大脑中动脉仅靠后交通动脉和右侧颈外动脉吻合支供血,前交通未开放,从CTP上可以看出存在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低灌注。在此基础上大脑中动脉M2段狭窄,进一步加重狭窄远端缺血,从而出现脑梗死临床症状。由以上发病机制可选择的治疗方案:①直接解除M2狭窄;②开通慢性闭塞的右侧颈内动脉,依据M2病变程度决定是否对其进一步处理。术前综合分析认为,采用第一种手术方案,需途经椎基底动脉、右侧后交通动脉到达右侧大脑中动脉,然后超选M2段,手术路径较迂曲,材料不易通过,手术风险大,而且不能纠正整个右侧大脑中动脉的低灌注。故本次手术采用第二种治疗方案,直接开通慢性闭塞的右侧颈内动脉,提高右侧大脑中动脉灌注,同时也改善了引起本次临床症状的M2段狭窄远端的供血。由于狭窄远端血流mTICI达3级,因此未对M2狭窄进行处理。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后其远端再次发生急性脑梗死常见以下原因:①闭塞动脉远端血栓在血流冲击下脱落;②远端血管自身病变,常见狭窄;③来自心脏或大动脉的栓子脱落;④严重低血压或心律失常导致的全身低灌注。因此针对此类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做必要的全身检查以及相关的血管检查,明确病因和发病机制,综合分析制定合理可行的手术方案并实施。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l/104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