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医院介入治疗科王峰主任带领神经介入团队急诊手术,成功救治一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患者病情稳定,目前仍在进一步术后治疗中。

患者男性,34岁,在家中洗澡时突感剧烈头痛,随之频繁呕吐,紧急呼叫送入大连医院。急诊行脑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来院后病情逐渐恶化,躁动不安,血压持续升高,意识丧失,生命危在旦夕。

该患者5年前曾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于我院介入治疗科诊治,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左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王峰主任团队应用介入技术成功救治了当年29岁的他,术后患者转危为安,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不幸的是时隔5年,病魔再度降临,面对危情,介入治疗科王峰主任紧急会诊后考虑患者再发颅内动脉瘤破裂,原左椎动脉瘤复发可能,需要尽快实施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同时行介入手术栓塞动脉瘤,否则一旦再次出血后果不堪设想。

应急预案随即启动,在导管室、麻醉科的协助下为患者急诊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造影结果有些出乎意料,原本以为病情复发的左侧椎动脉瘤完全愈合,血管形态良好,不是本次发病的“元凶”。

但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可见夹层动脉瘤征象,较5年前新发,考虑为本次发病的“罪魁祸首”。

王峰主任介绍,脑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疾病,死亡率极高,尤其是这类“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临床少见,病变紧邻脑桥、延髓等“生命中枢”,破裂出血后易合并脑积水或出现脑干功能衰竭引起病情急剧恶化,病情危重,死亡率极高。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开颅手术无法夹闭,唯一的选择是介入栓塞。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示意图

介入治疗科迎难而上,王峰主任及神经介入团队讨论后决定采用应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手术方案,王峰主任表示,由于椎动脉夹层多为血管壁沿血流方向的顺行撕裂,这一治疗方式不仅避免了顺向血流对薄弱瘤壁的直接冲击,也减少了对载瘤动脉上夹层流入道的继续冲击和撕裂,最大程度降低了术后夹层复发或再出血的风险,增加夹层远期愈合的几率;多支架技术大大增加了支架金属覆盖率,形成“密网效应”促进血管内膜的修复,进一步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造影示动脉瘤栓塞满意,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血流通畅,术后患者病情稳定,目前仍在进一步术后治疗中。

本例患者得以成功救治,我院介入治疗科根据脑动脉瘤救治的规范流程第一时间开辟“绿色通道”,实施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至关重要,也与神经介入技术的飞速进步密切相关。

大连医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现已持续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近30年,累计治疗性病例例;近3年来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约0例。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学科带头人王峰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神经介入专业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委兼神经介入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脑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脑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理事兼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等。出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大医介入,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长按图标中心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l/120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