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医院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急性期破裂动脉瘤系列研究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动脉瘤的标准流程是治疗前5-10天服用ASA+CP,而对于破裂动脉瘤在急性期应用血流导向装置还存在争议,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是否安全?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尤其是一些开颅及常规介入难以治疗的复杂病变,如:梭形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等,而在急性期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尚未明确。
研究方法通过检索.01-.4期间发表在PubMed、MEDLIN、EMBASE上的急性期(出血30天内)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破裂动脉瘤相关论文,设置独立研究人随机筛选文章并处理数据。收集到符合条件的20个研究中的名患者,其中15项单中心回顾研究,2项多中心回顾研究,3项前瞻性研究。
名患者平均年龄为53.3岁(5~80岁),男性占66%。其中18.8%的动脉瘤为囊状动脉瘤(42/),34.5%为夹层/梭形动脉瘤(77/),46.6%为血泡样动脉瘤(/)。绝大部分在前循环64.4%(/)。动脉瘤平均大小为5.6mm。
发病到手术时间平均6.7天,手术使用了多种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最多(86%),其次Silk(10.6%),FRED(3%),Surpass(0.4%)。81%的患者单纯置入支架,未使用弹簧圈。
围手术期分别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抗,替罗非班,普拉格雷,阿昔单抗四种抗血小板方案,但文中未详细描述具体用法。
统计分析所有发生率结果设置95%可信区间。应用Egger线性回归检验Meta结果,评估异质性和偏倚性。百分率比较使用Z检验,P0.05认为有显著差异。使用SPSS、Ver2.3、Prometa、Version2和OpenMeta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一、随访结果平均7.5个月临床随访,9.6个月放射学随访。术后即刻达到完全/近全栓塞率仅为32%,而平均9.6个月随访完全栓塞/近全栓塞率为88.9%(/,95%CI,84%–93.5%;I2=20.9%)。其中囊状动脉瘤79%,梭形动脉瘤89%,血泡样动脉瘤88%。
二、治疗相关并发症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17.8%(42/),令人意外的是囊状动脉瘤(23%)的并发症比血泡样动脉瘤(18%)和梭形动脉瘤(13%)高。
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26/;95%CI,4.4%–11%;I2=22%),出血性并发症为7%(16/;95%CI,3.5%–10%;I2=0%)。支架内血栓形成为4%(6/;95%CI,1.6%–6%;I2=0%),术后再出血为4%(5/;95%CI,1.8%–7%;I2=0%),5例动脉瘤术后再出血发生在72小时内,包括1例21mm纺锤形动脉瘤,2例巨大囊状动脉瘤,2例3-8mm的囊状动脉瘤。前循环4例术后再出血(4.6%,4/),后循环1例(3%,1/73)。
治疗相关死亡率为4.5%(6/;95%CI,2%–7%;I2=0%),83%的患者预后良好(/;95%CI,76%–89%;I2=0%)。
后循环(27%)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前循环(11.7%),多个支架(26%)高于单一支架(10%)。而并发症与动脉瘤具体位置,患者年龄,动脉瘤大小,单纯支架还是加用弹簧圈无关。
三、手术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发病72小时内手术(16/81;18.6%;95%CI,10%–26%;I2=0%)或72小时后(15/79;16%;95%CI,8%–23%;I2=0%)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66)。而72小时内手术再出血的发生率略高,72小时后手术缺血性并发症略高。
四、抗血小板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有4种: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替罗非班,普拉格雷,阿昔单抗。67.7%(95%CI,60%–73%)的患者应用CP+ASA双抗。在栓塞率与治疗相关并发症中,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均疗效确切。使用CP+ASA或替罗非班的动脉瘤再出血率分别为3%(95%CI,9.6%–8%)和2.8%(95%CI,0.1%–15%)。
结论本次研究表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急性期破裂动脉瘤有较高的远期闭塞率,较低的再出血率。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18%,且不受抗血小板方案不同的影响。对于急性期破裂动脉瘤而言,当常规介入方法或显微外科夹闭均无法治疗时,前循环动脉瘤可以考虑使用血流导向装置;而后循环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并发症高达27%,建议谨慎使用。
(医院张颖影组稿,医院李聪慧等编译,医院赵瑞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