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回顾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开颅暴露基本技术之手术室设置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开颅暴露基本技术之患者体位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动脉瘤手术的一般原则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手术技巧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脑出血手术技巧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立体定向活检手术技巧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和术中磁共振成像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和术中磁共振成像

前纵裂经胼胝体入路

作者:HungTzuWen,AntonioCesardeMeloMussi,AlbertL.RhotonJr.,EvandrodeOliveira,HelderTedeschi

译者:王江飞傅西安

前纵裂经胼胝体入路能用于到达位于前角、侧脑室体部和第三脑室前部的病变(图2a)。以下对涉及该入路的解剖进行简要回顾。

解剖因素

前纵裂位于中央线,在两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和枕叶的内侧面之间。前纵裂包含大脑镰、连接筛状板前部的硬脑膜皱襞、膝上弓形连接、体部和胼胝体压部,沿着直窦向后与小脑幕融合。大脑镰的整体形态类似一把镰刀,其后部比前部宽广。通常,大脑镰和胼胝体压部及体部的后半部分相连。在沿着大脑镰通过胼胝体前纵裂入路时该信息特别有用。因为后纵裂入路直接处于大脑镰边缘前方的神经白质就是胼胝体(图2b)。所以这个标志对于针对胼胝体前半部分的前纵裂入路是无效的。由于大脑镰在前面比较狭窄,大脑镰的边缘通常在扣带回或者更高水平终止,未到达胼胝体。在其上、前和后部,大脑镰的2个硬脑膜鞘分开构成上矢状窦(图2a)。

前纵裂经胼胝体入路中涉及的沟和回属于额叶内侧面。在这个面的沟和回的整体结构类似3层卷结构;内层代表胼胝体,中间层代表扣带回,外层代表额内侧回、中央旁小叶、楔前叶、楔前叶和舌回。扣带回下方被胼胝体沟与胼胝体分开,上方被扣带沟与胼胝体外侧分开。扣带沟有2个特别重要的副支:旁中央支和边缘支。旁中央支在胼胝体正中点水平从扣带回沟上升,并将前部的额叶内侧回与后部的中央旁小叶分离;边缘支在胼胝体压部水平从扣带回沟上升,并将前部的中央旁小叶与后部的楔前叶分离(图2b)。扣带沟边缘支在几乎%的病例中截断中央后回[20,21]。在通过正中矢状侧面的核磁共振成像中,边缘支是确定感觉和运动区域的重要标志,因为中央沟直接位于边缘支前面(图2b)。

图2(a)前面观:1.上矢状窦;2.大脑镰;3.扣带回;4.胼胝体;5.尾状核头端;6.丘脑;7.透明隔;8.室间孔;9.胼胝体嘴;10.扣带回;11.额中回;12.直回;13.嗅束;(b)正中矢状位观,大脑镰边缘被保留(箭头),对于其他的叙述请参考

旁中央支和边缘支确定旁中央小叶,它与对侧下肢、会阴区域的运动有关,并参与排便和排尿的自主控制[5,9]。旁中央小叶包含中央后回前部、中央前回和额上回后部。旁中央小叶位于胼胝体后半部分上方,一般在前纵裂经胼胝体入路中不涉及。

血管关系

在该入路中额叶内侧面涉及的血液是由额内侧静脉引流[22]。它们可以向上或者向下进入上矢状窦。在下方,额内侧静脉可以引流至下矢状窦,也可以通过胼胝体周围静脉引流入基底静脉前端。流入上矢状窦的静脉是额叶前内侧支、额叶正中支、额叶后内侧支和旁中央静脉。它们引流额内侧回表面的大部分和扣带回毗邻部分的血液,通常在半球上缘弯曲到外侧面上半部分,并汇集外侧面的静脉末支引流至上矢状窦(图2c)。流入下矢状窦或基底静脉的静脉是胼胝体周前静脉、末端旁的静脉和大脑前静脉。引流额叶外侧面血液到上矢状窦的静脉是额极静脉、额前静脉、额中静脉和额后静脉、中央前静脉和中央静脉(图2d)。

图2c;(c)右半球旁正中矢状面区域上外侧观:1.上矢状窦;2.汇入上矢状窦的静脉;3.来源于大脑外侧面的静脉;4.来源于大脑内侧面的静脉;(d)左半球外侧观:1.上矢状窦;2.中央静脉;3.Trollard静脉(该病例其也是中央后静脉);4.额后静脉;5.中央前静脉;6.中央沟;7.额中央静脉;8.中央前回;9.中央后回;10.Trollard静脉;11.顶叶前静脉;12.额前静脉;13.缘上回;14.角回;15.额极静脉;16.额侧裂静脉;17.侧裂前升支;18.侧裂上静脉;19.颞上回

这种入路涉及大脑前动脉(anteriorcerebralartery,ACerA)的A3、A4和A5段。Fisher将AcerA分为5段[11,23~25]:A1段从颈内动脉分叉处延伸到前交通动脉(anterior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jc/106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