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颈内动脉进行经典的三维重构下的进颅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内镜下的二维视野。为了更好地避免因为对颈内动脉的解剖学细节了解不足而导致的因颈内动脉损伤所引起的后遗症或者死亡,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HeleneCebula博士及其团队在内镜下经颅或经鼻或者进行血管造影等方法对20个尸头的颈内动脉的形态进行了记录。在所有标本中,双侧的颈内动脉从破裂孔(C3)到床突(C5)段均得到暴露。并且记录下其形状、走形以及长度,并且测量出左右两侧动脉及颈内动脉与垂体之间的距离,并进行了归纳。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现有的对颈内动脉的分段,重新定义了在内镜下的颈内动脉出破裂孔(C3)到床突段(C5)。文章于年9月12日在线发表于《WorldNeurosurgery》上。

该研究发现颈内动脉的形态主要有四种(如下图),I到III型两侧对称,而IV型则非对称。其中I型(25%)在后升支与颈内动脉相接触的C4弯曲处最为弯曲,而后升支与C4水平部分的角度小于80°。大部分情况下在C4弯曲处与垂体相接触,但在一般的I型标本中C4弯曲处是在垂体后侧不能通过内窥镜观察到。II型(35%)双侧的C4段的后升支比I型更为垂直。后升支与C4水平部分的角度在80°到°。其中78%的II型标本C4段与垂体相接触(21%在C4弯曲处相接触,57%则在水平段相接触)。14%的II型标本中处于垂体后侧。III型颈内动脉稍屈曲,后升支与C4水平部分的角度超过°。66%的标本中垂体与颈内动脉相接触,其中一半在水平段接触,另一半则在C4弯曲处相接触。IV型与前述三种不相同,特别是后升支与两侧颈内动脉的C4水平支之间的角度。

血管间距离测量结果如下表,形态主要分为两种:梯形和沙漏状。颈内动脉I-III型的之间空间的形状80%是梯形,20%是沙漏状。C4的后升支的走形一般在这两种形态中改变:在梯形形状的标本中,在靠近鞍背后突时向上及中间走形,而在沙漏状标本中则为向上及侧方走形。

图1.a.在双侧颈动脉之间的远侧硬膜环水平面,b.在双侧颈动脉之间C4-C5的最低点水平面。c.双侧颈动脉之间C4弯曲处的最高点水平面,d.在双侧就动脉之间C4段的后升支。e.双侧颈动脉破裂孔之间段)

而在40%的标本中,垂体与颈内动脉在C4弯曲处相接触,7.5%的标本在水平段相接触,32.5%的标本在水平段和C4弯曲处都接触。20%的标本两者不接触。

最终,作者指出本文通过现有的由Bouthillier等人提出的并由DePowell等人修改的关于颈内动脉的命名方法,将ICA从破裂孔(C3)到床突(C5)段归纳为I到IV型。而更好的了解颈内动脉的解剖学的多样性,可以更好的降低在内镜下经鼻进入颅脑时而引起血管损伤的风险。

(本文由孙文华编译,苏州大学附医院刘创宏审校)









































怎么治好白癜风
白癜风专科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jc/48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