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护理 >> 透过现象看本质后循环症状却是前循环闭塞
颈内动脉闭塞通常表现为前循环梗死,然而却有少部分患者可仅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的症状,这究竟是为何呢?
近期,BMCNeurology杂志发表了这样的一则病例,是由日本学者Hiramatsu等报道的,欲知详情如何,请看下文。
病例描述
男性患者,65岁,主因突然出现打鼾样呼吸,并快速进展至昏迷而就诊。
既往有房颤和肥厚性心肌病病史,采用华法林治疗。患者就诊时NIHSS评分为35分,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为7分。
实验室检查显示INR为1.87,头颅CT显示无早期缺血性卒中证据(图1a)。头颅MRI-DWI序列显示右侧颞叶内侧、下丘脑、内囊和枕叶内侧出现高信号区(图1b)。头颅MR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图1c),可见右侧大脑前和大脑中动脉(图1c)。
图1患者就诊时头颅CT(A)/MRI(B)/MRA(C)表现
本次就诊之前曾行MRI/MRA检查可见右侧原始三叉动脉(PPTA,图2),其在接近小脑上动脉的地方加入基底动脉中段。
因为患者就诊时NIHSS评分较高,且可见前交通动脉血流,故考虑基底动脉闭塞,但结合就诊前MRA可见PPTA的存在,故诊断为颈内动脉闭塞累及PPTA,导致基底动脉分布区血流受累。
图2患者本次就诊前行MRA检查可见右侧PPTA(左图单箭头所示)
考虑患者INR值为1.87,未行静脉溶栓治疗,给予血管内治疗。术后MRI-DWI序列显示无新发急性缺血性病灶(图3a),术后MRA可见所有颅内大血管,包括PPTA(图3b)。
患者在术后13天出院,除遗留左上象限盲之外,其余症状均恢复。
图3术后头颅MRI(A)和MRA(B)表现
学习要点
TTPA是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原始血管吻合之一,在持续存在的血管吻合中占80%~85%。PPTA起源于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与基底动脉相沟通。既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0.1%~0.6%。25%的PPTA与颅内血管畸形,比如动脉瘤(13.8%)和动静脉畸形(4.5%)同时存在。
PPTA通常可与其他解剖变异伴随存在,比如对侧后交通动脉、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缺如。大约75%的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在这些情况下,基底动脉的血流几乎全部来自颈内动脉。但这些患者如果出现颈内动脉闭塞,则可能出现严重脑梗死以及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本例患者最初NIHSS评分很高,且头颅MRA可见前交通动脉血流,故首先考虑是否为基底动脉闭塞。但与既往头颅MRA进行对比后,考虑诊断为颈内动脉闭塞。此外,患者最初头颅MRI-DWI序列显示大脑后动脉分布区的梗死病灶也容易导致误判。
PPTA很少见,PPTA患者中颈内动脉闭塞更少见。本例患者提示,如果患者表现为后循环症状,且MRA同时出现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时,需要考虑PPTA的可能性。
回复脑梗死可查看脑梗死诊疗经典好文集锦。丁香园论坛站友回复绑定还可获取5个丁当。编辑:李娜
中科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