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诊断 >> 什么是好医生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作者
李抗抗
一封信,让谭文斐出名了——
《给父亲的一封信》,获得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的“威克力-伍连德奖”。
一位中国医生的家书,打动了世界同行。
谭文斐是中国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他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已去世21年。
做医生,谭文斐一开始是不情愿的。
因为他亲睹父亲因为做医生,受尽委屈:背负医疗事故,当不上院长,一辈子负疚……
但父亲在弥留之际,却嘱咐谭文斐:要做医生,而且要做别人不愿意做的麻醉医生,弥补我的遗憾。
在这封隔空家书中,往事娓娓展开来。一字一句,都让人泪目。(家书附于文末)
什么是好医生,尽在其中。
1为什么,你还要我做医生?父亲出过两次医疗事故,他一生都背负其累。
▲谭文斐的父亲
一次,是年7月8日,给患者做胃大部切除手术,最后患者因误吸,窒息而死。
医院刘院长出面解决纠纷,被患者家属殴打,全院停止工作三天。
另一次,是年1月16日,给患者做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发生呛咳,动脉瘤再次破裂,死在手术台上。
医院主管副院长命令全院停止手术一天。
两次意外,都闹得满城风雨。
在行内人看来,父亲在28岁的年纪,就能完成胃大部切除手术,是相当了不起的。
但父亲一辈子都无法释怀。
每每提起那台手术,“我都看到您黯然神伤,在一旁默默地苦笑着”。
他也清楚地记得,年,第二次医疗事故发生后,从不抽烟的父亲,坐在那里抽了一宿,第二天鬓角斑白。
这些经历,改变了父亲的职业生涯,原本的副院长任命被收回。
也改变了谭文斐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态度:真不值得。
他下定决心,绝不学医。
2我知道的,您放心事与愿违。
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他妥协了,报考医学院。
这份勉强,开启了他的叛逆期。
不爱学习,留长发、吸烟、唱摇滚,活成父亲最反感的样子。
父子俩势成僵局,隔阂越来越深。
▲大学时代的谭文斐
谭文斐不理解,经历过那样的委屈和坎坷,父亲怎么还能坚持得下去。
当时,他们家分的房子,在大连长春路号,医院急诊室,就隔一条街。
晚上如果有急诊,他们直接喊一声,父亲就能听到,立马下去做手术。
每一次,他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战场,就像刻入身体的本能一样。
然而,世事奇妙。
叛逆着叛逆着,谭文斐竟慢慢对医学产生了兴趣。一身刺的少年,开始理解父亲的坚持。
他一直想找机会接近父亲,陪父亲下下象棋。也很想父亲能跟他聊一聊,当医生这些年的感想。
但没等他行动,父亲就病倒了。
▲谭文斐一家
年,父亲弥留之际,把他叫到身边:
外科医生离不开麻醉医生,麻醉工作风险高,没有人愿意从事,你是我的儿子,我希望你能勇挑重担。这一次,他听父亲的话,心甘情愿。
3如果当时有这种技术
你就不会这么遗憾
从医之路刚刚开始,谭文斐就遇到麻醉意外,幸好,他及时处理,才使患者转危为安。
时空忽然转换,他想到了当年那两场让父亲遗憾终生的手术——
如果有现在的麻醉技术、药物,那两个患者很可能不会死。
当年,真的不是父亲的错。
手术结束后,他在更衣室里无法自已,默默流泪。一同做手术的医生安慰他:不是成功了吗,怎么哭了?
“没事,想我爸了。”
当年事情发生后,父亲从没跟他交流过,也没有觉得气馁或失望。
直到临终前,才向儿子吐露这辈子最深的遗憾:
外科手术需要好的麻醉医生。原来,他心里都知道的。手术失败,是因为当时的麻醉技术落后。
但他默默担起了这个责任,担了一辈子,也遗憾了一辈子。
4儿子,你也要学医吗
如今,谭文斐45岁,如父亲所愿,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
《给父亲的一封信》落款时间是7月24日。这是谭文斐的生日。
他说,如果父亲在天之灵,读到这封信,希望他会安息。
“我对父亲有一个交代,对自己也有一个交代了。”
谭文斐也成为了一位父亲。
15岁的儿子知道他获奖后,非常高兴:我也想当医生。
说实话,他不希望儿子从事这一行,太辛苦了。但想到父亲,想到自己——
父亲当年跟他说:做医生,要治病救人,解除疾病,造福患者。
他在父亲身上看到赤诚的医者之心,现在,儿子因为这份赤诚,萌生学医念头。
很多正在挣扎犹豫的年轻人,也因此重新坚定了信心——
一直犹豫要不要学医,读了前辈这封信下了决心;
学医虽难,但我们有信念;
敬佩!愿所有医生越来越好;
当下,伤医事件频发,医患关系紧张。
但这三代人之间医者责任的传承,让我们看到了温暖与希望。
谭文斐《给父亲的一封信》:
(向上滑动启阅)
致父亲大人:
您好!见信安。
昨夜沈阳惊雷四起,暴雨如注,恰逢毕业20周年聚会,大学的朋友圈里20年前年轻的模样已经模糊不清。
我虽身在沈阳,不能参加聚会,但是许多陈年往事,就像倾盆的大雨注入流淌不息的浑河水,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许多不能释怀的回忆。
年7月8日,您作为术者完成的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没有完全清醒,误吸窒息死亡;医院刘院长出面解决纠纷,被患者家属殴打,全院停止工作三天。
年1月16日,您作为术者完成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拔管时呛咳,血压急剧上升,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患者死在手术台上;医院主管副院长命令全院停止手术一天,满城风雨,您一夜之间双鬓斑白。
这两件事您并没有正式和我深谈过。
年的事情是在我出生之前,但是每次您的大学同学聚会,都会有人不经意地提起,大多数时间他们也是为了回忆您年轻的时候手术技术超群。
虽然一毕业就跟随大连医学院南迁,但是丝毫没有影响您28岁就成为优秀的普外科术者完成各类手术;每每提到您28岁就完成胃大部切除术时,我都看到您黯然神伤,在一旁默默地苦笑着。
年的事情我还记忆犹新,因为这件事情不仅对您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戏剧性的影响,拟好的副院长的任命件被收回了;而且这件事情让我暗下决心,年高考,坚决不报医学院。
谁也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
年我本科毕业,分配医院做麻醉医生。
年我考取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从事临床麻醉工作。
年5月9日,我做完总住院没有多长时间,作为夜班的领班医生负责所有急诊手术麻醉,责任与风险并存。
夜班接班不久,骨科急诊二开手术,颈间盘膨出切开内固定术后出血,压迫气道,同时患者四肢麻木的症状加重,需要紧急探查止血。
麻醉诱导后,患者通气困难,脉搏氧饱和度报警的声音由高亢变为低沉,患者的面容由苍白变为青紫,气道压力持续走高,我遇到了麻醉医生职业生涯中最不愿意面对的尴尬境地:患者无法插管,无法通气!
眼见心率走低,马上心跳骤停,三个麻醉医生已经启动紧急预案,准备环甲膜切开通气;我仔细检查了一遍麻醉机,发现是通气螺纹管路的问题,改为呼吸球辅助通气后,患者转危为安。
手术结束后,在更衣室里,术者黯然神伤,默默地苦笑,像极了您大学同学聚会时的样子;我在一旁默默地流泪,术者看到了安慰我说,不是成功了吗,怎么哭了,我说,没事,想我爸了。
年2月15日,我刚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半年,轮转妇科麻醉。
负责麻醉的病人是本院职工的母亲,80岁,诊断是卵巢巨大囊肿,拟行开腹探查术。
患者具有常年的冠心病病史,所以当天我的所有注意力都是保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老奶奶进手术室后,心脏麻醉的功底提示自己,建立有创动脉监测,很顺利就完成了。
老奶奶说,昨天一夜未眠,肚子胀得厉害;看看她巨大的肿瘤,如同六月怀胎,我安慰她,一会儿麻醉后可以好好睡一觉了。老奶奶还是抱怨肚子胀。
我有些不耐烦,示意助手准备麻醉诱导,镇静药物刚刚推注一半,老奶奶突然开始喷射性呕吐。
原来,巨大的肿瘤压迫,术前一天的食物全部淤积在胃肠道,常规要求的8小时禁食水时间对她是远远不够的。
紧急抢救,反复吸引,气管插管,再次吸引气道;虽然抢救很及时,但是当天老奶奶还是送到重症监护室,恢复了两天,平安出院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可以回到年,仔细研究那个胃大部切除患者的病历。
虽然您一直强调是返流误吸造成患者死亡,但是从麻醉医生的专业角度,我更怀疑是硬膜外麻醉复合过量的镇静药物造成的患者呼吸抑制,因为医院里能实施全麻的麻醉医生还是很少的。
我还可以回到年,当然要带上现在才有的强效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掌握好药物剂量,患者带着气管导管可以睁眼睛,握手,而没有呛咳。
可能事情就会缓和,看不到您做医生受到的委屈和自责,我可能会欣然报考医学院,因为麻醉技术的进步,会冰释很多我们父子隔阂。
命运的指挥棒始终在我们父子职业舞台上熠熠闪光。
年,您下乡到医院做外科医生,每天做完手术,夕阳西下,术后康复的患者陪您在河边聊天喝茶;
年,我主动申请援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民风淳朴,每天手术麻醉结束,我都会到小河边走走,想象着您年的样子,耳边是您的教诲,做医生,要解除疾病,造福患者。
最难忘的其实还是年5月3日,您在弥留之际,把我叫到身边,对我说,虽然爸爸知道你不愿意做医生,但是,毕业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还是做麻醉医生吧,外科医生离不开麻醉医生,麻醉工作风险高,没有人愿意从事,你是我的儿子,我希望你能勇挑重担。
今年是我从事麻醉工作20年,愿您安息。
儿:文斐敬上
年7月24日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原创出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聊一聊
你的工作是否也受到父母的影响?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糖尿病多吃蔬菜是错的?4个饮食建议,赶紧收藏
十几块,能补水保湿一整年!医院自制的润肤乳,买它!
打了也未必能防宫颈癌……你不知道的4个真相/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