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诊断 >> LEO空间站丨Leo支架治疗颈内动脉C6
病例摘要
基础信息
患者女性,59岁。
年6月1日首诊,临床症状为颈部不适感6个月。
头颈CTA示右侧颈动脉眼段丘状小突起。
血管造影诊断为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
治疗经过
同期手术,右颈内动脉置入Leo支架一枚,支架外辅助弹簧圈栓塞。
术后3个月复查示右侧颈内动脉瘤完全栓塞,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术前影像
DSA示右侧颈内动脉凸起
DSA示颈内动脉丘状凸起明显,瘤体成不规则状。
术前DSA
右侧颈内动脉C6段宽颈动脉瘤
手术目标
致密栓塞动脉瘤,保证患者术后治愈率达最高值。
治疗策略
阿司匹林mg+氯吡格雷75mg双抗3天。
全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入路。
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手术过程
01
支架微导管头端置于大脑中动脉,弹簧圈微导管头端置入动脉瘤腔内。
02
弹簧圈在瘤腔内成袢后,不解脱;将Leo支架(3.5*18mm)半释放,动脉瘤内继续填入弹簧圈。
03
动脉瘤内填塞多枚弹簧圈,致瘤颈口致密栓塞后,释放支架时于瘤颈口推密。
术后影像
术后颈内动脉血流通畅,眼动脉及后交通动脉血流未受影响。
随访
术后患者颈部不适感消失,术后3天出院。
术后双抗3月后,改单抗继续口服。
术后三个月(年9月)复查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治愈。
讨论
Leo支架属编织支架,可用于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与传统激光雕刻支架相比,Leo支架金属覆盖率较高,具有部分血流导向作用,亦可通过调整张力改变支架形态,以改变局部编织丝密度。
手术策略
术前测量并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可促进支架更好的打开与贴壁,在允许范围内,支架宁长勿短,为术中特殊技术(如推密、推灯笼等)保留更多操作空间。
Leo支架属于偏软型支架,在释放时须注意张力变化,及时调整系统的张力,以促使支架更好的打开贴壁,尽可能避免支架远近头端释放在血管转弯处。
在使用Leo治疗动脉瘤时推密增加瘤颈口金属覆盖率,可提高远期治愈率,降低复发风险。灯笼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得在治疗血管分叉部动脉瘤时,支架能够更好地保护分支,有效的降低了患者后期缺血并发症风险。
操作要点
释放Leo支架主要以推拉结合节段释放的方式完成。使用下来的体会如下:
Leo支架头端形态类似于喇叭状,头端锚定时需给予推送杆一定的推力,待支架头端张开并贴壁后,后续释放时微导管可维持一定张力促使支架充分打开。
Leo支架在血管转弯处释放需先减张释放后,再进行轻微的推挤动作,最大程度保证支架在小弯及大弯处的贴壁,在血管转弯处回撤的力量相比于其他支架需要更轻。
Leo支架尾端解脱时需适当调整张力,保证尾端打开更充分。
Leo支架解脱点固定翼的结构设计,使得支架解脱时,若发生未与推送杆完全分离的情况,需要左/右旋转支架推送杆促使其完全分离。
END专家介绍
医院田甜
中国老年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河北省老年医学会脑血管病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血管健康与技术协会脑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老年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技高一筹方能超越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