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常识 >> 精选编译血流导向装置在急性破裂脑动脉
本研究介绍了该中心应用FDs治疗急性破裂动脉瘤伴SAH的经验,以及抗血小板方案、围手术期管理和预后并对文献进行综述并报道如下。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血流导向装置(FDs)在巨大及复杂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对于急性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该手术方式的应用目前尚存在争议。本研究介绍了该中心应用FDs治疗急性破裂动脉瘤伴SAH的经验,以及抗血小板方案,围手术期管理和预后并对文献进行综述并报道如下。研究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其所在中心从年7月到年9月收治的所有急性破裂动脉瘤伴SAH患者的病例资料,其纳入标准为患者发病4天内行单纯FDs置入术不伴弹簧圈栓塞,治疗方案包括:在FDs置入前行脑室外引流,在介入手术前3小时并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诊口服或胃管注入mg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各mg、或氯吡格雷mg),同时与服药后1.5-6小时检测血小板功能。该方案可有效控制再出血和支架相关血栓栓塞并发症。支架置入后,我们推荐阿司匹林mg终身口服联合氯吡格雷75mg(一日一次)或替格瑞洛(60-90mg一日两次)或普拉格雷(10mg)半年到一年。研究结果该研究共纳入76例患者(女性占61%,平均年龄为42.8±11.3岁)。FDs置入术的中位时间为诊断后2天。平均使用1.05枚FDs。无血管内治疗直接相关的死亡。6例患者(7.9%)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2例患者(2.6%)出现长期神经功能障碍。6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单眼同侧偏盲,推测原因为支架覆盖眼动脉后微栓子脱落。1例患者在治疗基底动脉侧壁动脉瘤时出现了大脑后动脉栓塞。2例患者出现了穿支闭塞,由于支架覆盖了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近端。2例患者出现了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术后11例患者(14.5%)动脉瘤即刻完全闭塞,65例患者(85.5%)动脉瘤持续显影,无责任动脉瘤再次出血。62例患者(81.6%)预后良好,90天mRS评分为0-2。3至6个月DSA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或近全闭塞64/67例(95.5%),随访期间有5例患者(6.6%)死亡,4例患者死于原发出血及神经功能并发症,但与介入手术无关。1例患者术后40天死于肺动脉栓塞。表1.FDs治疗急性破裂动脉瘤的研究表2.文献报道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图1.1)如果计划行血管内治疗,则在EVD放置后立即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或者,在计划血管内治疗前3小时给予抗血小板治疗。仅对于复杂的EVD放置后血管内治疗延迟的患者,可在EVD放置后行常规头CT检查。2)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后的1.5-6小时行VerifyNow血小板检测。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通常在给药后1-2小时显效;然而,氯吡格雷通常需要更长时间发挥疗效。调整抗血小板方案,以使PRU小于,理想范围60-。3)仅在PRU达标后置入FDs并确认活化的凝血时间。表3.患者和动脉瘤特征图2.急诊收入一例64岁男性,因风湿性心脏病长期口服抗凝药物,CT(A和B)显示位于后颅窝的自发性SAH(Hunt-HessIII级,Fisher3级)。给予促凝复合物抑制华法林,并启用prasugrel-aspirin(PRU)。3D-DSA(C)显示左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图像(D)显示置入的FDS。6个月的随访DSA图像(E)明确动脉瘤完全闭塞和FDS通畅。研究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FDs可有效治疗某些经选择的急性破裂动脉瘤。尽管FDs置入后动脉瘤即刻闭塞率低,但该装置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此外,该研究未见动脉瘤再次破裂,动脉瘤延迟完全闭塞率较高,而与治疗相关的血栓栓塞并发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