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m.renrendoc.com/paper/173819066.html

微导管塑形必要性

微导管塑形是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的基本技术,因此也是关键技术。

恰到好处的塑形,使微导管到位简单,避免不必要的到位尝试及导丝导管对动脉瘤的骚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满意的塑形,使栓塞过程中微导管位置稳定,按预定栓塞策略完成治疗,达到满意的栓塞效果。

塑形目的

所谓微导管塑形,是指通过蒸汽将微导管头端塑成一定角度的弯曲,再用冷水定形。

目的:

①利于管头进入动脉瘤腔;②管头在动脉瘤内位置稳定;③防止管头抵住动脉瘤壁造成破裂;④利用管头的朝向使弹簧圈在瘤腔内适宜地分布。

微导管塑形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夹角、两个弯距离、载瘤动脉近心端血管弯曲走向、动脉瘤的指向、动脉瘤形态。

微导管因素:不同微导管,塑形和稳定性不同;输送微导管方式。

辅助手段因素:血管通路;不同球囊、不同支架、多导管等。

栓塞策略:经典技术、小圈技术、大圈技术、长圈技术等;固定栓塞、运动栓塞;致密栓塞、分期栓塞;姑息栓塞、辅助栓塞、靶向栓塞等。

弹簧圈特点:不同弹簧圈品牌及形态影响。

动脉瘤及血管形态分析

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夹角、两个弯距离、载瘤动脉近心端血管弯曲走向。

塑形基本原则

第一个弯儿(远心端的弯儿)顺应动脉瘤体跟载瘤动脉的成角,长度=载瘤动脉的横径+动脉瘤纵径的1/2;

两个弯长度(距离)

第二个弯儿(近心端的弯儿)顺应载瘤动脉本身的方向(曲度)。

口诀:测两个长度一个角度、定一个方向

两个弯距离

15mm:A1段、M1段

10mm:后交通到床突段

微导管管头形状

①直头(不塑形)②平面弯儿(单向弯儿:45°预塑形,90°预塑形,J形,C形,猪尾;反向弯儿:S形,Z形)③立体弯儿(类螺旋)

直头

动脉瘤瘤体指向与载瘤动脉血流走向一致的各种顶端动脉瘤:

(1)顺行大脑前动脉顶端的前交通动脉瘤-瘤顶朝前

(2)顺行大脑中动脉顶端的M1分叉瘤顶朝外动脉瘤

(3)顺行颈内动脉顶端的动脉瘤

(4)顺行基底动脉顶端的动脉瘤

不建议使用单纯的直头导管:

(1)轻微的弯曲使微导管摆动,有利于均匀致密填塞

(2)微导管摆动,避免动脉瘤壁单一位置持续受力破裂

单弯

动脉瘤指向与载瘤动脉走向弧度一致(通常A1和M1弓背向上)

(1)指向前下方的前交通动脉瘤

(2)指向下方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

(3)动脉瘤指向与载瘤动脉走向弧度一致的远端动脉瘤

S形

动脉瘤指向与载瘤动脉走向弧度相反(通常A1和M1弓背向上)

(1)指向上方的前交通动脉瘤

(2)指向上方的大脑中分叉动脉瘤

(3)指向上方的颈内动脉终末动脉瘤

(4)指向上方的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或床突上段动脉瘤

大C型

大动脉瘤

(1)C型头端完全进入动脉瘤囊内,微导管的盘旋有利于均匀填塞

(2)避免微导管头端过早踢出

立体弯

非同一平面内的弯曲:

(1)指向前方或后方的前交通动脉瘤

(2)指向前方或后方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

(3)偏向的床突段动脉瘤

常见部位动脉瘤的塑形

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分叉部动脉瘤)

A1段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瘤

床突段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分叉部)

前交通动脉瘤时最常用的三种微导管塑形模式(直头,C形,S形),不同生长方向的前交通动脉瘤,需要不同塑形的微导管前交通动脉瘤导管塑形:

动脉瘤向上为”S”:进入前动脉后,导丝退出“S”形外,由导管自行滑入动脉瘤内。

动脉瘤向下为90度单弯。

A1段动脉瘤A.A1段上壁,走行向内的动脉瘤适合直头微导管;B.动脉瘤位于A1段上壁,动脉瘤朝向外,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对侧颈内-前交通入路;C.对于A1段上壁,动脉瘤朝向外,尤其对于中后段的,可以塑成S形;D.对于离颈内动脉分叉较近的,位于A1段上壁、朝外的动脉瘤,可以塑成Z形,Z形微导管可以顺应颈内末端和A1起始段之间的夹角;E.U形微导管可以适用于A1段下壁和前后壁发出的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确切地讲,后交通动脉瘤更多是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也有纯粹长在后交通动脉上的,但很少见。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或曰C1段动脉瘤(按颈内动脉五分段法),也有称C7段动脉瘤(按颈内动脉七分段法),实际上囊括了后交通动脉瘤(绿箭)、脉络膜前动脉瘤(蓝箭)和血泡状动脉瘤(黑箭)。根据动脉瘤不同的生长方向,微导管头端可以是C形(绿虚线)、直头或45°预塑形(蓝虚线)以及S形(黑虚线)。床突段动脉瘤类型1:起源于颈内动脉的凸面(背侧),可与眼动脉有关,也可能起自眼动脉以远,均为朝上或者朝内;类型2:起源于颈内动脉的凹面(腹侧),或者是侧方,若体积较小,动脉瘤在标准的正位或者侧位不易发现,可朝向内或者内下方,动脉瘤较大时,瘤顶可以朝上。

Ⅰa-直头;Ⅰb-s型;Ⅱa-C型(<90°);Ⅱb-大弯形导管(≥90°)

大型动脉瘤经典部位动脉瘤的微导管塑形

1、直头-示例

2、J形或C形-示例后交通动脉瘤,朝外下方生长,欲把微导管头塑成C形,需塑两个弯儿,第一个弯儿(蓝箭头)顺应动脉瘤体和颈内动脉C1段的成角,第二个弯儿(绿箭头)顺应颈内动脉虹吸弯前膝的弯度,更近心端的弯儿(黑箭头)不用塑形,是微导管在载瘤动脉内的自然成形。3、Z形-示例血泡状动脉瘤,微导管头塑成Z形,应用LVIS支架结合弹簧圈完美栓塞。4、S形-示例

5、S形-示例

患者男性,60岁,因蛛网膜下腔出血18天(Hunt-HessIII级)入院。右侧ACAA1段发育差;工作角度造影,母瘤显露满意,子瘤跟前交通动脉重合,但实在找不到兼顾母瘤和子瘤的角度。三维成像测量左ACAA1段长度(约1.6cm)和母瘤半深(2.7mm),为微导管头端塑形提供量化;塑形针将Echelon10微导管过塑为8字形;熏蒸、冷定型后,形状有所反弹,恰好成为我们需要的S形。视频显示的是微导管超选动脉瘤的过程,用微导丝引导微导管越过瘤开口至前交通动脉,将微导丝撤回至微导管内,缓撤微导管,管头在经过瘤开口时一个凌波微步就蹦进了母瘤。可见精妙的塑形何其有利于微导管的超选!路图下经Echelon10向母瘤送入一枚ev3PC-2-4-3D,部分圈如愿挤入子瘤;经预置的XT支架导管送入Neuroform2.5×20,跨瘤颈释放于右侧ACAA2起始部-前交通动脉-左侧ACAA1远侧半。术后工作位造影和蒙片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母瘤和子瘤均不显影。

术后正位造影和蒙片

6、S形-示例

患者男性,54岁,以SAH于10.29急诊收入院,DSA证实左前交通小动脉瘤。Echelon10微导管头端用塑形针塑成8字形,熏蒸、冷定型后变成我们需要的S形。微导管超选动脉瘤的小视频经微导管依次送入ev3QC-2-4-3D,QC-1.5-3-Helix,QC-1.5-1-Helix,完全栓塞动脉瘤。A1段呈平台样弯曲,微导管塑形应兼顾A1段与颈内动脉及A1段自身弯曲特点。不同微导管塑形要求

1、1:2塑形的导管:Echelon-10、ExcelsiorXT-17

蒸汽熏蒸时间足够长:一般需熏蒸2分钟左右)。

微导管未拔除塑形针之前的塑形角度应为目标塑形角度的2倍左右。(因微导管会不可避免的塑形“反弹”。)

形态维持好,支撑力好!

2、1:1塑形的导管:Headway17、泰杰TJMC10

熏蒸1分钟

偏软,支撑力欠佳!

3、特殊比例微导管:

ExcelsiorSL-10:1:3-4,形态维持差,不建议调管(熏蒸2分钟以上)

Echelon-14:1:3,形态维持尚可,偏硬(熏蒸2分钟以上)

泰杰TJMC14:1:1.5,形态维持好!偏软,支撑力欠佳(熏蒸1分钟)

加奇Presgo:1:1.5,形态维持好!软,支撑力不佳(熏蒸1分钟)

不同微导管塑形对比

1、ExcelsiorSL-10

2、target2d23、1.5x2,微创2d22

3.1、UknowTM之智能微导管塑形

传统微导管塑形

塑形设计靠经验

塑形操作凭手感

UknowTM智能微导管

全智能塑形设计

全辅助塑形操作导航

塑形设计:SMART-SNAIL智能模拟算法

智能化:自动计算最优微导管路径+塑形针形态

可视化:清晰呈现微导管在血管中的三维形态

精准量化:自动给出微导管及塑形针每一弯曲段的长度和角度

UknowTM,给你钢铁侠般的塑形超能力

战斗力:挑战复杂病例

防御力:减少辐射时间

提供EPS颅内中空血管模型定制服务3D打印辅助塑形服务

3.2UknowTM之特色功能模块

(1)数据存取

支持DSA二/三维Di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yy/133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