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夜里10点多,急诊中心紧急接诊了一位突发头痛、头晕的患者,经过检查初步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重症肺炎,被收入神经外科。此时的张金梁,早已经在科室准备就绪。忙碌了一天,当天正好是他值班,作为医生来说,只要在单位里,白天黑夜根本没有区别,忙和累是他们一天最直观的感受。

入院第二天紧急进行了CTA检查,检查结果非常不理想,明确诊断为颅内前交通动脉瘤,这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随时有再次破裂的危险而危及生命,但是,患者已经73岁了,平时身体也不好,有长期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心衰病史,目前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已出现呼吸衰竭征兆,这些病症,其中任何一种在一个患者身上都足以让医生觉得棘手,现在的情况是全部在一位73岁高龄患者的身上出现了。手术做还是不做?张金梁陷入了深思……

保守治疗生存几率不大,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率骤然上升至70%左右,而肺炎患者又需要不断翻身扣背,这又违背了绝对卧床休息的保守治疗原则。只能一搏,张金梁这样认为,并向患者家属详细交代了各自的利弊、相关风险及预后,还好家属比较配合治疗,这样让张金梁稍稍松了一口气,首先建议患者微创栓塞手术,但考虑到家庭经济问题,家属最终选择了开颅手术治疗。但做这台手术,风险极高,很可能失败,尤其是术后的肺部并发症,很难闯过来,这对于一位医生来说需要承担极大的责任与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脑积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对患者来说又是一座大山。家属焦急万分,生命不等时间,做!张金梁最终下了决定。

这个决定看似简单,但是此时的张金梁已经不在乎自己有可能承担的一些后果了,他想的只有一点,自己是医生,治病救人就是天职。不能害怕,不能逃避,更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而把患者拒之门外。

在医院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5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完成了,手术比较顺利,从手术室出来的时候,张金梁已是疲惫不堪,下了手术赶紧躺下休息了一小会儿,又赶紧书写医疗文书。最近手术比较多,加班已是常态,可是术后3-4个小时张金梁还是常规的去ICU看看病人,这样才能安心的休息。

在ICU治疗期间,因为并发症极多,贫血、低蛋白、电解质紊乱、胸腔积液、肺不张……,最要命的是脱呼吸机困难!还算老天眷恋,在ICU住了10多天之后,总算是脱离了危险,转回了神经外科。

不过,上天似乎有意折磨这位老人,转回神经外科后,患者因为肺部疾病,引发了严重的呼吸障碍,并出现了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先后四次上机、四次脱机,期间医院,均已无床为由委婉的拒绝了,绝望中的家属最终给张金梁打了一股气,“无论病人怎么样,我们就在这治了,哪也不去了!”无形的压力一波接着一波,好在张金梁有过内科工作的经验,他在为患者治疗颅内疾病的同时,也在积极为患者的肺部治疗展开着工作。虽然这些看似不是他的工作,但是他和他的同事心中都有一个信念,就是医生的天职——治病救人。

经过近1个月的治疗,在ICU医师的帮助下患者终于奇迹般的逐渐脱机、封气管插管、拔管,并可以下床活动了。这1个多月以来,张金梁在完成其他工作的同时,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这位患者身上了,每天无数次的查房、更改医嘱,超负荷的工作,现在患者出院了,他也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老人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73岁是一个坎儿,张金梁帮她度过了这个坎,就是她的救命恩人。出院没两天,就让自己的儿女陪着她给张金梁送来了一面锦旗。

谈到这些的时候,张金梁觉得能把患者从死神那里拽回来他就心满意足了,毕竟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他永远信奉的理念,这也是全科医务人员不辞辛苦、不断努力得来的结果。他认为行医是个细致活儿,点滴决定成败,与疾病作斗争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尽职尽责方能无怨无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yy/133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