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人独立操作完成了两例新一代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Flex栓塞装置的治疗。

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FD),在国内俗称密网支架。它的应用原理是在血管腔内置于动脉瘤颈部后,利用其致密的网眼和高的金属覆盖率,显著减缓通过动脉瘤颈部血流,使动脉瘤腔内血流逐渐瘀滞和血栓形成,达到致密栓塞动脉瘤的目的。

第一例病人,55岁男性,眼动脉段动脉瘤。动脉瘤由近端一个约2mm的主囊和远端约3mm的子囊构成,朝向外侧。由于此处动脉迂曲明显,超选这个动脉瘤非常困难,试了多种方法后,微导管仍不稳定。另外,这种动脉瘤也不容易做到致密栓塞,而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也较大。在尝试多次微导管超选动脉瘤不满意后,改用密网支架治疗,反而使复杂的操作变得相对简单。

动脉瘤的3D成像:

支架释放的理想位置:

治疗经过:

⑴测量动脉管径和长度,选取PipelineFlex4.0mm*20mm支架。

⑵确定头端释放位置,支架理想头端位置在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处之间。

⑶8F导引导管,内套6FcmNavien中间导管,Navien头端尽量高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术中操作时Navien头端最远达到了动脉瘤颈部附近。

⑷在M1水平段释放支架,先释放一段后观察等待,开始头端打开不好,稍回收支架,再略释放观察,头端打开良好。

⑸缓慢回拉支架,将支架头端放置在自己确定的理想位置。

⑹透视下缓慢释放支架至支架完全开放。

⑺确定支架释放良好,造影结果满意后回收内导丝。

支架释放的模拟图:

支架释放后透视可见打开良好:

支架释放后动脉瘤内血流明显瘀滞。

第二例病人,55岁女性,也是偶然发现的床突段宽颈动脉瘤。这种动脉瘤如果采用传统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由于瘤颈宽并且正对血流方向,术后复发几率非常高。我们采用了PipelineFlex治疗。

这个病人的密网支架释放会比第一个病人难度要大。首先,动脉瘤远端的颈内动脉交通段比较短,也有点迂曲,如果采用常用的将支架头端放置于颈内动脉末端,那么支架头端会不稳定,容易向下移位,支架头端可能掉入动脉瘤腔内,所以,我们将密网支架头端放置在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增加支架头端的稳定性。其次,动脉瘤颈宽,释放支架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将支架推入动脉瘤腔内。另外,虹吸部的弯曲比较大,支架打开困难。最终选择了PipelineFlex3.75mm*35mm的支架,比较长,设想让支架尾端释放在海绵窦段的水平段。

治疗经过:

⑴双侧置鞘,右侧置8F动脉鞘,左侧置5F动脉鞘。

⑵右侧8F动脉鞘:8F导引导管,内套6FcmNavien中间导管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水平段,用于Pipeline的释放。

⑶左侧5F动脉鞘:5F单弯导管,头端放置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内走Echelon-10微导管,用于弹簧圈的填塞。

⑷选用Pipeline3.75mm*35mm。

⑸Pipeline的释放过程:

①在M2段推出一段后,回拉在M1段完全打开,Pipeline起点定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离颈内动脉末端约1.5cm。

②逐步释放支架至瘤颈处,过瘤颈。

③填塞弹簧圈Axium2D7mm*30cm,填塞后解脱支架,撤除Echelon-10微导管。

④继续释放支架,近端的虹吸弯是最不容易过去的弯曲,注意将Marksman微导管回撤到小弯侧释放

⑤最后将支架末端释放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水平段

⑥回收内导丝。

示密网支架头端的理想位置:

示密网支架尾端的理想位置:

密网支架完全释放前:

密网支架释放后的透视片可见打开的支架:

释放密网支架后,动脉瘤内的血流也明显减慢。

两例病人均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后期是否可以完全闭塞动脉瘤。

现在的动脉瘤介入治疗,已经从弹簧圈栓塞的时代,进展到了密网支架时代。密网支架的应用,使一些复杂的脑动脉瘤治疗变得相对简单。仅仅通过密网支架的释放,改变了动脉瘤颈处的血流,促进内皮的修复,达到治愈动脉瘤的目的。

赵沃华介绍

医院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l/114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