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心电图大家都不陌生,作为一个常规检查,心电图的知名率远高于电生理科的其他部门。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洋气而又神秘的“十八线小明星”TCD。

先来了解下概况:

TCD中文名称:经颅多普勒

缩写:TCD

目的:研究颅内大血管中血流动力学

原理: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首推时间:年

首推人物:挪威Aaslid

经颅多普勒设备

发展简史

发现超声波;50年代涉足医学领域;

宫崎测定颈部血管的血流速度;

拉什莫尔建立脉冲多普勒仪;

挪威人Aaslid脉冲低频超声+适当颅窗,建立了经颅多普勒(TCD),如今已发展到第四代,可进行微栓子监测。

下面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TCD的真面目。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是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性的脑血管疾病检查方法,国外于年由挪威Aaslid等首推,国内于年陆续引进。

TCD检查

TCD主要以血流速度的高低来评定血流状况,由于大脑动脉在同等情况下脑血管的内径相对来说几乎固定不变,根据脑血流速度的降低或增高就可以推测局部脑血流量的相应改变。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性疾病的检查。

TCD频谱图像

国内外大量学者用TCD检查抑郁症患者均发现存在脑部血流动力学异常,抑郁症患者的脑动脉血流速度多明显减慢,而且也发现存在偏侧脑半球化现象,对比检查抑郁症及神经症患者发现抑郁症患者较正常人右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最大血流速(VP)均增高,但左侧的相应动脉血管血流速相对偏低,另外也有许多学者观察到,抑郁症患者左侧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减慢更为显。此认知功能障碍可能由于脑神经元机能活动减低所致。大脑血流量和脑代谢及脑功能常有密切关系,从而间接影响认知功能。

仪器优点

由于TCD能无创伤地穿透颅骨,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对病人进行连续、长期的动态观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MRI(磁共振)、DS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术)、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等影像技术所测不到的重要血液动力学资料。因此,它在评价脑血管疾患以及鉴别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仪器缺点

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受操作者技术的影响,如今尚缺乏对正常和异常频谱形态统一判定标准和命名,尚未建立各参数统一的正常值,而且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失败率为2.7%~5%。其原因为老年人(尤其是妇女)颅骨增厚、动脉迂曲、动脉移位等。但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以及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会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CA:颈内动脉颅内段CS:颈内动脉虹吸部

功能

由于颅骨较厚,阻碍了超声波的穿透,过去的多普勒超声只能探测颅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能穿透颅骨较薄处及自然孔道,获取颅底主要动脉的多普勒回声信号。它可探测到的血管主要有:

IMCA:大脑中动脉

ACA:大脑前动脉

PCA:大脑后动脉

ACOA:前交通动脉

PCOA:后交通动脉

OA:眼动脉

VA:椎动脉

BA:基底动脉

PICA:小脑后下动脉

那么,哪些人群需要做TCD检查呢?

下列适应症可应用TCD检查:

(1)诊断颅内血管阻塞病。

(2)诊断颅外血管阻塞病变(特别对慢性颈内动脉阻塞)合并颈总动脉压迫试验,以了解侧支循环是否良好。

(3)评价颅外血管病(颈内动脉狭窄、阻塞、锁骨下动脉盗血)对颅内血流速度的影响。

(4)诊断与追踪探测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

(5)探测与鉴定静脉畸形(AVM)的供血动脉。

(6)评价WILLIS环(大脑动脉环)侧支循环能力:

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前,预测夹闭作用。

任何一种血管阻塞前后的探测。

(7)诊断颅内其他血管病:

颅底异常血管网症。

动脉瘤。

血管性痴呆。

颈动脉海绵窦瘘。

低血流量脑梗塞。

(8)间歇监测与追踪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管痉挛。

偏头痛的血管痉挛及(或)过度灌注。

急性卒中。

颅内血管阻塞后自发性或治疗后再通。

颅内血管阻塞后抗凝治疗过程中的血流改变。

血液粘稠度的变化。

(9)连续监测。经颅多普勒辅助治疗抑郁症。

说了这么多,医院这个“洋气又神秘的十八线小明星”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大家知道TCD叫做“经颅多普勒”。记住了没有呢?好啦,今天的科普到此结束。医院电生理科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l/122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