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研究背景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性疾病,治疗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闭塞动脉瘤以防止再出血。针对不适合开颅手术的动脉瘤,一个新兴的策略是在急性期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次全栓塞,然后二期对病变血管植入血流导向装置进行治疗,也就是所谓的“plugandpipe”(“填塞重建”策略)。然而,迄今为止,仍然缺乏关于评估该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

来自美医院神经外科的Howard教授及其同事们近期发表了相关研究,作者对采取“填塞重建”策略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从而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所有患者均发生了颅内动脉瘤破裂,在急性期进行了弹簧圈次全栓塞治疗,然后二期置入血流导向装置。文章从再出血、动脉瘤闭塞情况和神经功能状态3个方面进行评估。

0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2例患者。在弹簧圈栓塞后至血流导向装置植入的中间窗口期以及随后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再次出血。

动脉瘤破裂至血流导向装置植入的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3.5个月。在最后一次血管造影中,91%的动脉瘤实现了Roy-Raymond(R-R)I级或II级闭塞,其中R-RI级为(15/22(68%),R-RII级为5/22(23%)。只有2例(9%)患者出现并发症。

图1

图1为发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第1次住院出院时与最后1次随访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可以得知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得到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没有出现恶化。只有1名基线mRS不为0的患者未能改善至少1mRS等级。在基线水平上,14名患者在aSAH后出院,mRS评分为0-2。在最后的1次随访中,21名患者的mRS评分为0-2,其中1名患者的mRS评分为3,研究组中无患者死亡。

图2

图2为采取“填塞重建”策略治疗的病例,患者在治疗前合并多种临床症状,Hunt-Hess和Fisher等级均为4级:

(A)术前造影显示为巨大宽颈动脉瘤,起源于颈动脉眼动脉段。三维重建,显示瘤颈宽7.3mm和最大横径17.2mm。颈体比为0.54;

(B)采取“填塞重建”策略,对动脉瘤先行次全栓塞;

(C)随访血管造影显示4个月时弹簧圈压缩并且动脉瘤明显复发,此时用2个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完成血流导向;

(D)血流导向后8个月的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并且重建血流。

03

研究结果

这些数据表明,对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进行次全栓塞并且随后有计划地进行血管导向装置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那些具有较高手术风险或者夹闭术后致残率较高的动脉瘤患者可能会从这项“填塞重建”策略中获益。

(医院张颖影组稿、医院陈成伟编译,医院赵开军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z/102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