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导语君:

古语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起点时心怀的承诺与信念,是困境时履行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党旗下庄严许下的诤诤誓言,是融入血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在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正是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恪守初心,牢记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价值追求,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实依靠与力量源泉。跟随五当山一起来感受下我们曾经的初心吧!

一、革命战争时期:“初心”的诞生

“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以享到福中福。为了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我们是舍得付出一切代价的。”越过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让我们去更遥远的革命年代,去缅怀中国共产党最早一辈为“初心”而牺牲的雨花先烈们。

他为了新中国燃烧自己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是雨花英烈恽代英在年写下的一首诗。这位革命家被称作“那个时代呼唤革命风暴最矫健的海燕”,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他烧成灰也还是共产党员

邓中夏这位党的早期领导人,曾被错误撤销全部职务,但他不计个人得失、仍然勇敢地站在斗争前列。年5月15日,他在上海被敌人逮捕。国民党派中央要员劝降说:“你是共产党的老前辈,现在却受莫斯科回来的那些小辈欺压,连我们都为你感到不平!”邓中夏的响亮回答是:“请你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

他用生命谱写了光明赞歌

年,隆冬季节的莫斯科处于冰雪酷寒中。然而,普希金广场旁的一幢三层建筑内,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留学生的简陋宿舍里,却经常传出激越嘹亮的歌声:“同志们,向太阳,向自由,向着光明走!同志们,黑暗已消灭,曙光在前头!”这首列宁生前最喜爱的俄文歌曲《光明赞》,被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学子中传唱。这首歌的译者就是谢文锦,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广州、浙江、上海、南京等地从事革命活动,33岁即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另一首永恒的光明赞歌!

他牺牲时只有16岁    

“只要你愿意写自首悔过书,登报公开悔过,并声明与共产党永远脱离关系,你就可以马上出去!”面对敌人的引诱,年纪只有16岁的袁咨桐毫不动摇。他的大哥是国民党高级军官,但他即使双脚被撬断、双臂被吊脱臼,甚至被敌人卑鄙地改了年龄处以极刑,也决不背叛共产党。

他是留洋博士,通晓多国语言    

“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许可以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一个小时;万千同仁牺牲生命,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雨花台烈士中,学历最高的要数许包野。

年,他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德国和奥地利攻读哲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年2月,经朱德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期间,他一面钻研马克思主义,一面在中共旅欧支部的领导下参加斗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达11年。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许包野在河南被捕,最后在雨花台壮烈牺牲。然而这样一位烈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连家人也不知道他牺牲的消息。在随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许包野的妻子叶雁苹,一直在汕头老家,痴痴等待着丈夫的归来,直到年,她这才知道,丈夫早已牺牲,长眠在了雨花台。

他留下了完整的烈士日记 

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参观者们会发现一张烈士遗照很“眼熟”。乍一看,照片上的人与香港明星罗嘉良十分神似。这是19岁就壮烈牺牲的烈士贺瑞麟。年7月,中共南京组织遭受第三次大破坏,贺瑞麟被捕,关押在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部。在狱中,为了记录敌人的残酷,总结狱中斗争,他以顽强的毅力,开始偷偷写日记,将黑暗生活和被捕人员的表现,详细记录了下来。

在《死前日记》中,他记述了从年9月28日至10月5日临刑前夕自己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满腔热血、报国无门的“个人英雄主义者”,成为充满理想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也给父母留下了遗书。对于不能给父母尽孝,他这样写道:“为大家,弃小家”。他在给姐姐、姐夫的信中写道:“我现在是死了。为革命而死了……我的尸体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地埋在雨花台就够了……”

他被称“游击队才子”

年,胡廷俊出生于陕西绥德县城,家庭贫寒。19岁,他就成了中国北方最早的一支红军武装——晋西游击队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年2月,担任陕甘游击队警卫队政委的胡廷俊,在阳坡头战斗中负重伤。当时条件有限,他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伤口严重感染,医生不得不截去他的右腿。后来,胡廷俊装上了假肢,前往上海从事情报工作,他以书店老板的身份作掩护,为了躲避敌人盘查,他把重要的情报藏在假肢中。有时为送一份紧急情报,装着假肢的他,甚至要亲自走80公里。年8月中旬的一天早上,胡廷俊被押到雨花台杀害,年仅24岁。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北京缅怀晋西游击队早期的先烈,为胡廷俊题词,“胡廷俊同志,光荣的牺牲,永垂不朽!”

他们组成了革命的“朋友圈”

革命战友之间也有“战友圈”,爱国同志之间也有“朋友圈”。就从雨花台看,同样能看到一条清晰的精神传承脉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每一个阶段,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师生间的传承。在恽代英的感召下,李坤泰走出四川宜宾老家参加革命,又经恽代英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精心培养,后来来到白山黑水,成为名垂青史的抗日英烈。她更为世人记住的名字是赵一曼。

夫妻间的勉励。谭寿林烈士的妻子兼秘书钱瑛,是新中国第一任监察部长,人称“女包公”。她曾是洪湖红军游击队的领导,是广为流传的文艺作品《洪湖赤卫队》女主角韩英的原型之一。

更多是以信仰集聚在一起的同志间的砥砺。曾任地下党南京地委书记的谢文锦烈士,曾是刘少奇、肖劲光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同学,也是另一位雨花台烈士李得钊的老师;许包野烈士在德国由朱德介绍入党,后来成为同样担任过江苏省委领导的陈原道、黄励烈士的革命引路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初心”的发扬

他是人民的勤务员

从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种文娱活动。雷锋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他就到附近的瓢儿屯车站,帮着打扫候车室,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雷锋精神开创了一代新风,它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他是新中国石油战线的铁人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

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他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

邓稼先于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改革开放时期:“初心”的传承

他甘守清贫,一腔热血洒高原

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在工作期间,他克服了恶劣的高原环境,跑遍了拉萨市八个区内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村小学,使拉萨市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以上。同时走遍了几乎所有的敬老院和养老院,为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年,拉萨市发生地震,孔繁森抚养了3名因地震而失去父母的孤儿。在一年时间里,他先后献血毫升,并把所得的营养费多元全部用于3个孤儿的生活补贴上。

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他在平凡岗位搞社会主义建设

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在旧中国,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歧视,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解放后,新中国给了他做人的尊严,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使他扬眉吐气,他对党充满感激。他用一颗朴实的心记住了一个通俗的道理:掏粪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他把掏粪当成十分光荣的劳动,以身作则,以苦为乐,不分内分外,任劳任怨,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老一代英模人物所提倡的这种职业道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时传祥精神”犹如璀璨的星座,光照后世,永载史册。

他是“自讨苦吃”的共产党员

“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就是要自讨苦吃”,20多年前,杨善洲老人说了这段话,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段话。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锯木树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24天,对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意识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林场拿钱。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她连任十二届人大代表

申纪兰,年12月生,山西平顺西沟人。从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到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全国唯一的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二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来,申纪兰多次外出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价格低的旅馆,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为了给村里出差办事,她每年的车费、住宿费少说也要花上好几百元,但她从未在村里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反而把国家每月发给她的生活补贴也“赔”进去了不少。有人说,你这是办公事,该报销就报了吧。她执意不肯,说:“国家每月给我元的补贴,这就都有了。”

对于金钱,申纪兰的看法是:金钱就像水一样,缺了它,会渴死;贪图它,会淹死。用来为集体、为乡亲办事,金钱如命根一般;放在自己手中,则为过眼云烟。所以,乡亲们找她借钱,只要有,她便会慷慨解囊。能还她,就收下;还不起,她也从不要。邻居张根则大爷无儿无女患病住院,申纪兰不仅贴了住院费,张根则去世后,申纪兰又主持在西沟教育基地里展给他操办了丧事。

实现小康新征程:“初心”不改

他心里装着的只有群众

年2月至今先后担任过五届村党支部书记。、年度山坑乡优秀共产党员。郑九万因连续几个晚上开会商讨高山红柿基地、村康庄工程建设,操劳过度,年10月5日凌晨,突发脑血管破裂形成动脉瘤而生命垂危,经医院救治,通过两次手术,在多方努力及医务人员精心救治下,于年12月7日康复回家。

郑九万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病情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省内各大媒体上相继报道后,引起了中央和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z/119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