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治疗 >> 感动怀宁县第三季度好人申报对象及事迹介
1
李松永:“乾隆牡丹”的守护者小市镇求雨村李家破屋的“乾隆牡丹”距今余年,因其具有寿奇、色奇、香奇,世人誉之曰:珍稀牡丹,三奇瑰宝。今年,这株牡丹又开出了朵艳丽的花朵,引来众多游客纷纷驻足欣赏,拍照留念,忍不住发出惊赞。而守护它的,是第9代“护花使者”李松永和他的李氏族众。李松永说:“对于我们来说,保护古树名木,就是留住美好乡愁,要代代守护下去。”
“乾隆牡丹”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李氏先贤李真宠托友人从洛阳移植而来,后由乾隆年间的李应文加以精心养护,长势日趋茂盛,享誉方圆百里,世称“乾隆牡丹”。“乾隆牡丹”大而艳丽、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花色白、红相异相间,花盘平扁、重瓣重蕊,五色缤纷,被称为“五彩珍珠”。
走进牡丹园,院内花坛上的一株牡丹经过多年分蘖,已是花团锦簇,一缕清幽牡丹的花香款款飘来,朵大如盘,清雅、淡远、沁人心脾。
李松永说,“乾隆牡丹”一般要到清明前后开花,花期为10天左右。但今年盛世花更艳,“乾隆牡丹”开花朵,创下了历年之最。50多年来,李松永全心全意照料这株牡丹。每年施肥、浇水和添加营养液也非常精心,包括何时剪枝,何时保暖,开花时节,要搭上遮阳网防晒,下雨天要铺上塑料布,防止雨淋影响花形……他都有很多心得,他说花和人一样也要“进补”。为照顾好牡丹,每年冬天,他学着祖辈的做法,为牡丹“冬令进补”。到了冬至时节,就开始沿着牡丹的根部土刨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二付猪大肠,放入花丛棵脚下,上面盖好土,再倒入鸡毛水。这样花丛棵脚下滋生不少新芽,一开春就会枝繁叶茂。“奇效肥”配制“特效水”,李氏花农就这样养护着牡丹,使其健康旺盛地生长。
说起牡丹的历史渊源和分布种植等,李松永老人就滔滔不绝,心满意足。“侍弄牡丹不容易,让它开出最佳的形状和最绚丽的花朵,更是一门学问。”
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涉趣堂”遭遇严重破坏,“乾隆牡丹”败露在外,一度奄奄一息。年“乾隆牡丹”只花开一朵。多年来,李氏家族代代呵护,“乾隆牡丹”也由原来的一株,发展成现在的13丛,60株。
为更好地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小市镇先后投入多万元将牡丹园增容扩制、修葺一新,增建了文苑廊、走廊,并对周边沟渠、护栏、护砌等进行修复完善,提升园内外绿化景观,新园建成后曾多次举办书画笔会及戏曲票友会。每次维修,李松永都身先士卒,走在最前头,带头出工,亲自监工。特别是年9月至年元月,牡丹园改扩建工程期间,他更是没日没夜的奋战在工程中,四处选料备料,八方寻找能工巧匠,细心搜集,精心复制古代遗存文物,每一项施工步骤,他都精打细算,巧妙安排,工程得以顺利竣工,一座占地0.4亩的仿徽派式建筑的花园悄然而立,赢得人们的一致赞誉和高度好评。
李松永遵从族规,与李氏族众一起,自发管理牡丹几十年,每岁花期,仍沿旧习,必邀亲朋好友及四方游人免费赏花,不收取一分钱门票,无私奉献,功勋卓越。“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情更多”。如今,这株牡丹也被安徽省林业厅和安徽省林学会主编的《安徽古树名木》一书收录,成为小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孝老爱亲类
1
甘结华、杨善慧夫妇:大义夫妻,让爱永驻家
一、哥嫂去世,他们放下生意搬进哥嫂家
年和年,对于月山镇皖西社区居民甘结华、杨善慧来说,是最痛苦的两年,嫂子年因车祸去世,哥哥年又因病去世,丢下刚满一岁嗷嗷待哺的女儿和年迈的父母。甘结华、杨善慧夫妻都是从原安庆皖西水泥厂下岗,迫于生活压力,夫妻两人到武汉从事快餐生意。当得知哥嫂去世的消息,他们如五雷轰顶,痛苦不堪,两位老人也是整日以泪洗面。
今后哥嫂家一小二老谁人照顾?他们如何生活?夫妻俩人商定:丢下生意,回家照顾他们。否则这个不幸之家肯定支离破碎,刚满1岁的小侄女只能送养了。从武汉回到月山后,甘结华、杨善慧带上儿子,就直接搬到去世的哥嫂家中居住,从此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他们省吃俭用,首先偿还了哥哥生前治病的4万多元债务。
二、18年来,他们把侄女当成自己的亲女儿“侄女起初在一起时,身体虚弱,每天晚上都要哭好几次,我们好几年没睡过安稳觉”。杨善慧说。小时候,为了让侄女得到母爱和父爱,甘结华、杨善慧整天将小侄女抱在怀里,连自己儿子都顾不上。18年来,他们早已把侄女当成自己的亲女儿。
为了小侄女健康成长,夫妻俩对小侄女的照顾更为细心。由于放弃在武汉的生意,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为补贴家里和更好地照顾家人,妻子杨善慧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商店,丈夫甘结华就在镇里一家企业从事电焊工作。收入不多的甘结华夫妇,每餐都要单独给乐乐做一个有肉的菜。虽然收入不高,他们为小侄女花钱上,夫妻两人特别大方。小侄女从上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每天都是甘结华接送,风雨无阻。为了节省开支,让小侄女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狠心劝阻自己上高中的儿子辍学,到外面务工。
在甘结华、杨善慧夫妻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侄女今年考上了大学,夫妻两人高兴坏了。报到当天,甘结华一直把侄女送到大学校园,帮助办理报名等手续。“孩子虽然不是他们不是亲生的,但看得比亲生的还要重”。邻居们都这样说。看着孙女从襁褓之年,到进入大学读书,基本没有受到家庭不幸的影响,爷爷杨积球、奶奶冯能秀总是说,幸亏女儿女婿,儿媳在天之灵应该感到欣慰。三、大义担当,他把岳父当作自己的父亲精心照顾在月山镇皖西社区,提起甘结华的名字,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位好女婿。年,70岁的岳父杨积球突发脑溢血,甘结华第一医院抢救。在住院40多天时间里,甘结华待岳父像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一直在身边精心照顾,帮老人洗脸、喂饭、洗衣、翻身、伺候大小便,从来没有怨言,也没有一点嫌弃。平时他还注意给岳父调剂饮食,老人爱吃软的食物,他就经常给老人做面条、熬稀饭等。为了老人的身体健康,他还想办法哄老人控制食量,既保证营养,又让老人满意。经过治疗,老人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甘结华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为老人按摩推拿,舒筋活血,喂水喂饭,擦背抹脸,端大小便,对老人关怀备至。老人喜欢热闹,他就每天早上或傍晚把老人抱到轮椅上,推出去溜达。5年来,由于妻子忙与照顾几个孩子,甘结华心疼妻子,所以,照顾岳父的重担几乎都压在了他身上。从医院回家后,在甘结华的精心照顾下,岳父在被医生“宣判”死刑后又幸福地过了5年,而且精神状态很好,身体也是越来越好。邻居都说,没有甘结华这样的好女婿伺候,老人早就没了,不会延长这么多年的寿命。岳母冯能秀逢人便说:“我有一个好女婿,待我们比亲父母还亲。”“我觉得谁都有老的那一天,岳父岳母老了,我就有责任和义务照顾他们。”甘结华说。这个不一样的家庭,整个社区的人都知道了,大家都竖起大拇指,称赞甘结华、杨善慧大仁大义。
2
陈兴平:患难见真情,妻子生病丈夫14年不离不弃
在怀宁县雷埠乡牛店村,有这样一对夫妇,妻子洪刘妹患脑血管畸形常年卧床不能自理,丈夫陈兴平无微不至的照顾14年不离不弃。
不幸降临,带着妻子去打工
陈兴平年经人介绍与洪刘妹结婚,婚后俩人勤劳能干,小日子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年妻子先是偏头痛,后来开始出现意识模糊,手脚屈伸困难,起床下地都得扶着东西才行,去合肥确诊是得了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在丈夫的安慰下与照顾下,妻子洪刘妹做完手术后恢复的很快,虽说花费了几万元手术费,但夫妻俩勤劳肯干,日子也在一天天的恢复着......谁知3年后,妻子动脉瘤复发,比上一次发病还要猛烈的多,面对如此情况,丈夫陈兴平背着妻医院,得知手术费需要20余万元的时候,陈兴平没有退缩,一边安慰着妻子,一边四处筹借手术费。手术成功了,但妻子手脚僵硬,再也无法站立......
动脉瘤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即使手术成功了,也不排除再次复发的可能,一旦复发救活率仅有30%。面对妻子洪刘妹卧床且不能自理这种现状,很多人都劝陈兴平离开洪刘妹再找一个吧,你妻子的病是没有治愈的希望了,一辈子都得要人伺候,她会耽误你一辈子的幸福。就连陈兴平的亲人也劝过他放弃。可陈兴平却没有听任何人的劝,他觉得不管怎么样,都不能让这个家垮掉,更不能把妻子就这样丢下,面对家中高额的医药费跟女儿的学费、生活费,陈兴平决定扛起家庭中的担子,带着妻子一起去上海打工。
为了照顾不能自理的妻子,陈兴平在上海找了份专职夜班的工作,在上海某金属加工厂,陈兴平每天的上班时间为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上5点,12个小时通宵,一个月元的报酬,白天给妻子做饭、洗漱、翻床,晚上再拖着疲惫的身躯在生产车间用一个男人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希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懂事的女儿成功考入大学,这无疑增加了陈兴平对生活的信心,女儿大学一年学费跟生活费开销大概2.5万元,为了让女儿安心读书,陈兴平主动要求工厂把最脏最累的工作交给自己,为的就是一个月能多拿0元报酬...
14年来,陈兴平学会了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靠着亲友们的救济,政府的救助,周边人的帮助,这些年来他咬牙挺过来了!他不记得为了筹几千元医疗费,敲了多少户亲友的门借钱;不记得因为病情的折磨妻子摔碎了多少副碗筷;不记得一个月医院;不记得多少个日夜在悲伤哭泣中睡着,又在睡梦中哭醒...
不离不弃,感动天地
多个日日夜夜,陈兴平没有娱乐,不敢生病,这些苦、这些累、这些痛他很少跟别人诉说,所有的苦难都是自己在默默承担。也正是陈兴平的悉心照料,尽管妻子卧床十几年,但身上没有一处褥疮,身上从里到外清清爽爽,卧室里也是干干净净,没有异味。
“只要我有一口气,就要照顾好她一天,我是她丈夫有照顾她的责任。”陈兴平说道。话语朴实,语言坚定,这就是爱!爱!能战胜各种困难;爱!可以燃烧寒流,可以吓倒噩耗。因为有爱,世界会变得更加滴美好!
3
方继敏——关爱老人、无私奉献
方继敏,现年41岁,他是马庙镇马庙居委会月山组一名普通的居民。在天津经营五金装潢材料十余年,如今已在天津安家,但时刻不忘养育他的一方故土。自年至今,不管他的生意摊子有多忙,每年年末还是坚持回家给社区的9位五保户老人送去自己的关心、问候和实实在在的生活用品和慰问金,让五保老人过个温暖、祥和的幸福年。老人们也对社区里能有这样始终坚持敬爱老人的有为青年,甚是赞誉。
他不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by/12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