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医大二院祝大家新春快乐

  近日,我院神经外科成功开展一例儿童脑静脉畸形手术治疗,未成年人学成人喝酒是引发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12岁的台州玉环少年醒醒(化名)在经历2次脑血管造影术、1次开颅动静脉畸形切除术后,痊愈出院。春节临近,医生给家长提个醒:阻止孩子伸向酒杯的手。

  9天前,醒醒与一帮“朋友”外出聚会,据他自述喝下了约毫升的啤酒后出现意识障碍、昏睡伴呕吐数次,吐后又再入睡。他感到头痛欲裂,医院就诊,考虑“酒精中毒”,予输液治疗2天。

  家人没当回事,只当是醉酒的后遗症,多睡觉就没事,没想到了第3天,头痛仍为缓解,且逐渐加重。6医院,口服止疼药头痛无缓解,查头颅CT提示:左颞叶(位于左侧太阳穴附近)脑内血肿,有生命危险!

  家人急忙把他转至我院急诊科,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抢救措施,使患儿暂时脱离生命危险后转而我院儿童神经外科病房。盛汉松副主任医师第一时间接诊病人,详细询问患儿病情,予安排急诊CTA检查提示:左侧颞叶动静脉畸形伴出血。考虑出血量尚不多,且出血原因为动静脉畸形破裂,不易急诊施行血肿清除术。

  经1周保守治疗后患儿病情稳定,我院脑血管介入组尹波副主任医师为醒醒行DSA术(全脑血管造影术),术中见左侧颞部一畸形血管团提前显影,主要由大脑中动脉颞前动脉和额颞动脉供血,同时也可见脉络膜前动脉分支也参与供血。可见一条粗大引流静脉向横窦引流。畸形团块巨大,供瘤动脉丰富,随时都有再出血可能!

  病情危急,经科内积极研讨,决定尽早为患儿实施手术治疗,开颅将患儿左颞部动静脉畸形血管团彻底切除。

  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为醒醒捏了一把汗,因为他们明白:该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致命性大出血。经过严密准备,历经6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次日,醒醒便神志转清,3天后便下床活动,恢复了小男孩顽皮的本性。但主刀医师盛汉松副主任的心仍然悬在半空,虽然术中已反复探查,完整切除了畸形血管团,但手术是否完全切除了畸形的血管团,还需再次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方能确认醒醒颅内的“不定时炸弹”是否被清除。

  术后10天,再次对醒醒进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结果如大家所愿,造影结果提示原畸形血管团未见显影,脑内血管走形自然,未见明显狭窄、畸形和动脉瘤。

  此时,所有医护人员终于露出轻松的笑容,孩子再次因动静脉畸形导致出血的风险已被消除,再也不必担惊受怕。

  据我院神经外科盛汉松副主任医师说道:儿童颅内动静脉畸形有其固有的特点,首先,患儿的生命周期还很长,意味着患儿需长期处于动静脉畸形出血形成脑内血肿的风险之下,因此,医师应该更积极主动的对动静脉畸形血管团进行治疗,为患儿的未来保驾护航。其次,儿童脑血管动静脉畸形血管团往往较分散,供瘤动静脉丰富,因此手术难度较大,术中需更精细的操作。

  医生们还是严肃地批评了醒醒的父母,未成年饮酒本来就是国家律法所不允许的,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更是弊端极大。同时他们也提醒家长们,不能纵容或者鼓励孩子饮酒。

  另外,盛医师还说道:春节期间,亲朋聚会免不了要喝点酒,但喝酒需注意,不宜过度饮酒,若酒后持续的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加深无法缓解,或出现失语、偏瘫等神经系统的体征,则需警惕颅内疾患发生的可能,有上述情况的发生需及时就医。

此外,医护人员还要提醒您:服用抗生素期间,特别是头孢类,甲硝唑类,替硝唑,沙星类,尤其是左氧氟,呋喃唑酮,不能喝酒!绝对不能喝酒!否则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心跳抑制,发生猝死风险!后果不堪设想!大家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祝大家过一个平安、祥和、快乐的年!

看上去像朋友圈文风,

但这回是真的!

是真的!

是真的!

央视财经《是真的吗》曾经做过一期节目《服用头孢类抗生素饮酒后有发生猝死危险?》。网传头孢+酒=中毒,对此,中国人民医院王虎军证实:注射、吃完头孢类药物再饮酒,最严重后果是死亡,主要症状是面部发红,头痛恶心呕吐。严重可导致心动过速心衰急性心梗危及生命。

专家建议:

①吃完头孢类药物,一个星期后再饮酒,这样相对比较安全。

②吃完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后,也不要再喝酒。

③吃完头孢类药物,最好不要服用藿香正气水等含酒精的药物。

其实去年春节前,这个消息也流传过一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为什么服用抗生素期间喝酒会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

这要从酒精在人体的代谢过程说起。酒精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乙醇在人体里会先分解成乙醛,然后,在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乙醛再分解成为乙酸,然后再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乙醛是有毒性的物质,如果蓄积在体内,会出现面部潮红、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头晕、恶心、呕吐等醉酒症状。一个人的酒量好不好,和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的数量有直接关系,这种酶的数量多,能够快速将乙醛分解成乙酸,就不容易醉酒,反之,一个人喝一点点酒就脸色发红,心跳加速,说明体内这种酶的数量很少。

而抗生素尤其是头孢类、甲硝唑类,会抑制肝醛脱氢酶的作用,阻断乙醛向乙酸进一步转化,引起乙醛在体内蓄积,引发面部潮红、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头晕、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由于这种反应与服用戒酒药双硫仑的反应相似,所以被叫做双硫仑样反应。

这些药和酒同服很危险!

感冒药+酒=

肝衰竭

绝大多数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及缓解疼痛。而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有毒的代谢物质,需要与体内的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护因子结合才能降低毒性。

过量饮酒时会消耗大量的体内的谷胱甘肽,致使对乙酰氨基酚生成的代谢物无法与谷胱甘肽结合,增加肝脏衰竭的风险。

头孢类+酒=

毒药

头孢类抗生素加酒就等于毒药,因为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进入体内先转化成乙醛,继而在酶作用下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而头孢类抗生素会抑制乙醛继续转化排出,乙醛积蓄过多可导致患者出现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胸闷、心悸、视觉模糊、腹痛、腹泻、气急、出汗等症状,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急性心衰、心肌梗死、休克等严重症状。

用药者饮酒后5~10分钟即可发病,反应持续30分钟至几个小时,严重者甚至会致命。

降压药+酒=

低血压休克

服用利血平、卡托普利、心痛定、硝苯地平、肼苯达嗪、地巴唑等降血压药期间如果喝酒,可能引起血管扩张,从而出现低血压性休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因为酒精具有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和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可增强降压药的效果,引起头痛,甚至休克。部分降压药如复方降压片、复方双肼屈嗪与酒精合用也可能会使血压急剧升高。

抗心绞痛药+酒=

头痛、休克

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及硝苯地平等抗心绞痛药物,如果在服药期间饮酒,可引起血管过度扩张,导致剧烈头痛、血压骤降甚至休克。

解热镇痛药+酒=

消化道出血

解热镇痛药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如果服用该类药物时大量饮酒,可使胃肠道黏膜受到药物和乙醇的双重刺激,甚至引起消化道溃疡或出血。

降糖药+酒=

低血糖休克

在使用优降糖、降糖灵、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二甲双胍、胰岛素等降血糖药期间,不能同时饮酒,因为酒精具有增强这些药效的作用,两者相遇,可引起头昏、心慌、出冷汗、手发抖等低血糖反应,严重者可发生低血糖性休克,危及生命。

安眠药+酒=

一条人命

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三唑仑、巴比妥类及水合氯醛等镇静催眠药,有的本身就有一定的抑制呼吸、心跳的作用,而酒精也有相同作用,两者合一可产生双重刺激,使人反应迟钝、昏睡,甚至昏迷不醒,呼吸及循环中枢也会受到抑制,出现呼吸变慢、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呼吸停止而死亡。

抗癫痫药+酒=

药物失效

长期饮酒可降低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的浓度和疗效。如果在服药的同时或过后不多时,就饮酒,会使药效迅速丢失,从而大大降低治疗作用,导致对发作不易控制等。

抗过敏药+酒=

嗜睡昏迷

苯海拉明(如强太敏)、氯苯那敏(如扑尔敏)、赛更啶等与酒同服,可引起嗜睡、精神恍惚、昏迷。因此,服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期间应忌酒,否则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另外,驾驶车辆、从事高空作业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的人都不宜服用。

肠胃炎药+酒=

更易醉酒

痢特灵(呋喃唑酮片)主要用于一部分肠胃不好的人,比如细菌性痢疾、肠炎等。服药后,胃肠不适可以很快缓解,但如果此时喝上点酒,就会感觉醉得比平时要快,口渴、头晕眼花、面部和全身皮肤潮红、心慌气急,表现出醉醺醺的样子。

痢特灵不仅有抗菌作用,还是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服用后在肠道内会生成羟乙胺的代谢产物,使机体对酒精的敏感性增强,因此即便只饮少量的酒,也容易导致醉酒。因此,服用痢特灵药片时禁止喝酒,如已停药也应在停药半个月后才能饮酒,否则仍可出现醉酒症状。因为,被痢特灵抑制的体内单胺氧化酶活性要在停药两周后,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作者:神经外科方均浩

编辑:党办金佳乐

责编:党办栾晨曦

资料来源:都市快报、健康时报、FM93交通之声、每日商报、央视财经《是真的吗》、人民日报、FM93交通之声

识别







































杭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jc/96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