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症状 >> 医院姜除寒密网支架是历史性的
神经介入周刊
第9期
神外前沿讯,在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详见[会议纪要]神经介入技术日新月异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举行)上,本届大会执行主席,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医师姜除寒教授接受了神外前沿的专访。
在访谈中,姜除寒教授表示,床突旁动脉瘤和后循环血管性病如果需要干预时,介入治疗首选。
姜除寒教授认为,血流导向装置是一个质的改变、历史性的突破,并从介入层面,把动脉瘤治疗简单分为血流导向之前和血流导向之后时代。目前的血流导向装置放在主血管里,未来把这种装置放在动脉瘤里去,既可以保住了主要的血管,动脉瘤又会消失。
以下为访谈内容:
床突旁动脉瘤和后循环血管性病变
神外前沿:我们了解到床突旁动脉瘤发病率很高,无论是外科还是介入,干预风险都比较大,您觉得栓塞干预床突旁动脉瘤的必要性大吗?
姜除寒:床突旁动脉瘤,如果需要干预,首选还是介入治疗,因为开颅手术有前床突挡着,开颅要磨除前床突;夹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介入不受这个骨头的影响,所以比较容易栓塞,并且现在有了密网支架之后,可以对动脉瘤不直接进行填塞,填上一个支架就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提高了。但床突旁动脉瘤主要问题和难点是这个动脉瘤需要不需要干预,需要不需要治疗。
神外前沿:这位置好像破裂率低、风险比较小?
姜除寒:这是难题,现在不知道床突旁动脉瘤自然病史是什么,如有些动脉瘤不去干预,它破了怎么办呢。
年,对于未破裂动脉瘤形成了一些专家共识,因为现在技术等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认为未破裂动脉瘤是应该治疗的,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挺难的。这个部位确实是处理难题,有些观察,有些治疗,所以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主要根据看专家自己的经验和感觉。
神外前沿:医院等大脑血管病中心专家判断还是比较准的,医院专家会不会有混淆或过度治疗的可能性呢?
姜除寒:有很多。门诊时,我看到有些动脉瘤是没有必要治疗的他们治疗了;有些应该治疗的却没治疗的,各情况确实不太一样,但总的来说,有几点是应该治疗的,一是动脉瘤比较大,一是动脉瘤上有子瘤的等等。
神外前沿:后循环是手术很难达到的位置,也是介入大有用武之地的一领域吗?
姜除寒:后循环动脉瘤或者畸形因为后面重要结构比较多的,开颅手术是有一定难度的。后循环就是椎基底动脉,紧贴着脑干,手术开颅对这会有影响,手术入路等各方面会受到限制,而我们介入很方便,所以后循环的血管性病变主要还是以介入为主。
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装置)
神外前沿:您现在主要做的临床和科研是什么?
姜除寒:临床上,我主要硬脑膜动静脉瘘—医院在国内还是比较领先的;其次是密网支架的应用—我们现在也是用的最多的。
科研上,我们研究生现在在做这两个方向,其中之一是AI,用人工智能来分析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生物学特性、治疗风险,并且我们已有相关的文章发表了。我们刚开始做这方面工作时,在国际上投稿都找不到相应的专家来审稿,最近这些文章才逐渐被接收和认可。
神外前沿:硬脑膜动静脉瘘,上次我们访问过您的同事贺卫红主任。请问,密网支架的突破点在哪,以往治不了的它能治了?
姜除寒:对,密网支架也称血流导向装置,这是理念改变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动脉瘤治疗简单分为血流导向之前和血流导向之后时代(这是仅从介入方面来说,不包括手术了),密网支架之前的时代,是以对动脉瘤进行机械性的填塞为主,事后也放支架,当然这时支架是辅助作用——防止弹簧圈往外跑,密实填塞它才不复发、效果好,这对于小动脉瘤是没问题的,但对于大的动脉瘤也想把它填密实,本身也很困难,即使填密实了,它还是复发:有报道复发率在20%,甚至到50%之间,复发率特别高。所以在这种大的或者巨大动脉瘤,在血流导向装置之前这个时代,治疗效果是不好的。在血流导向装置以后,动脉瘤就治疗好了。因为理念完全变了,就是不要求完全对动脉瘤进行完全机械性填塞,只要在这个地方放一个密网支架,然后使它的血流进入动脉瘤的血流少了,内膜就会逐渐修复,动脉瘤就完全消失了,不需要再进行填塞了。
神外前沿:动脉瘤消失是会逐渐萎缩还是?
姜除寒:对,就是动脉瘤隔离到血流循环之外,它长时间肯定是要萎缩的。
神外前沿:外面的动脉是什么都不放还是也放一些新的支撑式的呢?
姜除寒:有时也放弹簧圈。对于大的动脉瘤,放弹簧圈目的是为了促进它尽快形成血栓,有利于它的修复。
血流导向装置是完全理念的概念。原来的支架网孔比较大,将它比喻为防盗窗,现在的密网支架就是纱窗,它有治疗作用,没有必要对动脉瘤进行填塞或密实填塞,只简单的填上几个圈,放上密网支架就结束了。
未来方向还在血流导向上
神外前沿:密网支架对患者的经济成本也会降低吗?
姜除寒:现在密网支架的成本还是比较大,因为现在定价有点高,实际上在国外费用没有国内这么高。
神外前沿:密网支架是借鉴心脏介入技术吗?在神经介入经常听到栓塞,但心脏介入治疗,心脏有支架?
姜除寒:实际上,密网支架主要针对缺血、狭窄,然后放支架等,这些我们在缺血、颅内血管狭窄这一类是参考心脏的,但出血这一类实际上和心脏理念完全不一样,像神经介入这些支架和心脏支架也不是一概念,颅内用的都是自膨的支架,心脏的是球扩支架。
神外前沿:神经介入这些年进步比较大,在技术上就是血流导向装置吗?
姜除寒:对,这是一个质的改变、历史性的突破。
神外前沿:现在可以看出些端倪的,预计未来神经介入还会有什么新的突破?
姜除寒:从理念上看,我感觉未来还是在血流导向上。目前的血流导向装置放在主血管里,未来有些外部的这种装置,实际上称瘤内血流导向,把这种装置放在动脉瘤里去,既可以保住了主要的血管,动脉瘤又会消失,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血流导向是非常重要的。
受访者简介姜除寒医学博士,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介入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清华大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主攻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脑血管狭窄的支架植入等。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发展基金、北京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学科带头人)、首都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曾参与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介入治疗技术在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中应用的研究》、《介入治疗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应用的研究》等三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
在国内,首先应用股静脉-面静脉-眼上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首先应用闭塞相关引流静脉治疗前颅窝底和天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首先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首先应用静脉入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在国际上,首先采用ONYX填塞海绵窦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年,首先应用经眶穿刺技术治疗传统入路无法治愈的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并在国际上为治疗该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至今,国内仍唯其一人。
目前为《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多家权威杂志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秘书;目前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3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医药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获发明专利一项。
神经介入周刊往期报道
[专访]医院李宝民:为什么脑血管介入工作中的神经内科医生比例在逐渐增加
神经介入周刊第7期
[专访]郑大一附院管生:巨大动脉瘤仍是介入手术最大挑战哪些影像新技术能助神经介入一臂之力
神经介入周刊第6期
[专访]郑大一附院管生:年神经介入手术近台中原大地的脑血管介入为何由放射科引领
神经介入周刊第5期
[专访]医院张晓龙:多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致死率为零未来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l/1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