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症状 >> 中国医师节middot新桥名医谭
“因为父母在部队从事医学工作,高考时就给我加了一个军校志愿,让我成为了一名军医。那时候就是学一门爱一门、做一门专一门,学医以后逐渐就发现了他的乐趣,也认识到学医重要性,所以就立志要把这行事业做好,所以就坚持到现在!对于做医生的初衷,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坚持,坚持自己的专业,坚持自己的信仰,更多是要潜下心来刻苦钻研!”
——谭颖徽
海归博士学成归国造福患者
年2月,刚结束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口腔颌面外科学业的谭颖徽,婉拒了美国导师和同事的盛情挽留,本着“我有义务让祖国和病人也享受完美的高科技医疗服务”的拳拳爱国心,毅然踏上了回国的征程。他知道,祖国有一片能让他大显身手的新天地。
风尘仆仆归来的谭颖徽来不及休息,便一头扎进临床一线,甩开膀子干了起来。
第一个受益者是一位15岁男孩,这位花季少年,不幸患口腔下颌骨肿瘤,如不及时手术,肿瘤会危及生命,而用传统方法切除肿瘤,术后会在脸上留下永久疤痕。全家人因此陷入痛苦之中。
谭颖徽采取国际最新方法——经口腔内入路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切除了肿瘤后,再用钛合金成型再造板施行下颌骨修复术。
一周后,康复出院的孩子发现自己比手术前更加帅气了。其父母感激得几乎要跪倒在谭颖徽面前,他们对记者说:“如果不是谭教授,孩子要保住生命就得付出“毁容”的巨大代价,这对15岁的孩子是多大的打击啊!”
之后,谭颖徽又先后开展了巨大左颈动脉瘤切除及面部整容修补术、面部复杂骨折修复术、经颌面部入路切除蝶窦肿瘤等一系列新技术新业务。
用军味引领学科发展
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上世纪40年代,二战的战火蔓延,造成大量的战争创伤,而颌面部的创伤救治也促使口腔颌面外科得到了发展。
“战场上,战士们躲在战壕掩体里,头戴钢盔,只有颌面露在外面,所以颌面部位特别容易遭受到炮火、弹片的袭击,大量的伤员救治也就为颌面外科在二战时期形成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谈到这个源自于战火硝烟中的学科,谭颖徽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中更多了一分军味。
在和平年代如何发展战场上常见的颌面创伤的救治,谭颖徽将目光聚焦到了日常临床中大量因车祸伤、肿瘤侵犯、电击伤等造成颌面部创伤的救治。
年8月,年仅19岁,额头比正常人高出香皂大一块的四川小伙梁洪(化名)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拿掉伴随了他18年的骨化纤维瘤后康复出院。
如何完成一个肿瘤大面积侵犯颌面骨的修复?这对于当时的颌面外科临床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谭颖徽教授介绍,在手术切除额头纤维瘤的同时,还需要对颅底纤维瘤进行切除,并将对整个颅面进行修复。这次手术非常复杂,风险较大。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谭颖徽教授和神经外科主任杨辉教授协同取下梁洪的颅骨、额骨、面骨,用专门的打磨设备逐一清除了上面的骨质纤维瘤后,又重新将这些骨骼完整地拼凑回去,并对整个颅面进行修复重建,保证拼上的骨骼完美愈合。经过8个小时的努力,专家们顺利完成了整个“人骨拼图”。
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的积淀,谭颖徽率领科室团队获得多项军队医疗成果奖,临床创新科研也得到长足发展。
把高水平医疗技术运用于服务部队实践中
对于一个军味浓厚的学科,谭颖徽教授也把学科重心转移到更好地服务部队工作中。年底,“全军口腔颌面外科中心”医院揭牌。据悉,该学科是重庆地区唯一被批准为全军颌面外医院口腔医学专科,并获评为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在谭颖徽教授的率领下,用更高水平的口腔诊疗服务基层官兵。
30余年来,谭颖徽教授坚持上高原、走边防、下海岛,用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基层部队。
年
在西安举办的世界军事齿科大会上,来自23个国家的名齿科卫生勤务指挥官和口腔医学专家参加大会。谭颖徽教授在会上就《在基层部队建立口腔疾病防治服务站的经验》做了专题学术交流,作为中国军队口腔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向世界展示了我军口腔防治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引起了国外口腔军事医学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l/1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