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期专栏带来医院介入科马骥教授、李腾飞教授,应用Tubridge?治疗复杂多发动脉瘤经验分享,欢迎阅读!

简要病史

男,70岁,院外CTA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床突段、眼段动脉瘤。

既往史:10余年高血压病史,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无心脏疾病病史;

个人史及家族史:无多囊肾等病史,无脑血管病家族史;

查体: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术前影像评估: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复杂多发动脉瘤。

动脉瘤测量数据:海绵窦段4.3×9.1mm;床突段13.6×9.7mm、眼段动脉瘤4.6×6.7mm。

术前造影

01

02

03

手术方案

造影后发现该患者左侧颈内动脉多发串联动脉瘤,与CTA检查一致,但血管极度迂曲,自海绵窦段至眼段整体呈瘤样扩张改变。

经过多角度反复校准测量发现载瘤动脉串联病变长度达40毫米以上,载瘤动脉直径最大处近7毫米。传统的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因无合适直径支架而放弃(Leo支架最大直径5.5mm;SolitarieAB支架最大直径6mm)。

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FD),特别是国产FD——Tubridge?在此类动脉瘤的治疗中有一定优势。

首先Tubridge?支架最大直径可达6.5毫米,是目前市场同类产品中直径最大的,并且最大可适应7.0mm血管直径,其次长度最长达45毫米,计划使用一枚Tubridge?6.5×45mm支架,治疗该复杂串联动脉瘤。

术前血小板功能监测提示达标

手术过程

患者仰卧位,麻醉到位,常规腹股沟区消毒铺无菌巾,右股动脉穿刺置鞘并完成全脑血管造影。由于患者左侧颈总动脉较迁曲,遂交换7FCook90cm长鞘将其头端置入左侧颈内动脉C1段。微导丝微导管配合经长鞘引入6FcmNavien中间导管越过串联动脉瘤病变至左侧颈内动脉C6段,经中间导管送入T-track微导管并在Synchro-14微导丝配合下进入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

考虑到本次治疗血管迂曲,且选用支架直径和长度均较大,在支架输送过程中可能会有较大的推送阻力,因此将中间导管送至交通段,提供更好的系统支撑。

经T-track微导管送入Tubridge?6.5×45mm支架。虽然此病例载瘤动脉极度迂曲、支架直径较大,长度较长有一定推送阻力,好在中间导管已预先送至血管远端(此病例中间导管已送至交通段)。在过弯处阻力逐渐变大时,适当给输送系统减张,再依次缓慢推送支架输送系统,最终顺利将支架头端输送至左侧大脑中动脉,并准备释放支架。

支架头端由大脑中动脉平直段缓慢减张,头端打开后回撤至交通段,锚定后再逐步释放支架。

缓慢释放Tubridge?支架过程中,至床突段时,应适当给予一定张力,防止将支架牵拉移位。后继续保持足够的张力,至海绵窦段附近时再适当减张,将支架系统整体牵拉至血管小弯侧,随后支架自然展开贴壁。

因Tubridge?支架由镍钛合金编织,自身有足够弹性,在支架无扭折的情况下,不需要反复推拉支架,自会展开贴合血管壁。

海绵窦段支架展开后,继续缓慢释放,支架展开依然顺利,弯曲处贴壁良好。

最终,支架落点位于海绵窦段以下,减张完全释放,支架自然“弹开”贴壁。

导管跟进至支架远端,回收推送杆。导管跟进到支架内时,需注意调整张力,尽量保持推送杆位于支架中间位置,防止导管进入支架时,顶到血管外侧壁将支架近端顶移位。

即刻DSA造影显示Tubridge?完全覆盖病变,且两端位于平直段(符合手术预计释放位置),未发生支架扭折、不贴壁或盖帽等现象。

MicroDynaCT支架重建显示支架展开完全,贴壁良好,手术结束,恢复结果有待复查。

术者体会

该病例病变位置长且血管极度扭曲,在植入密网支架时,不管是从支架输送到位或支架释放难度都极大。本病例展示了Tubridge?支架良好的输送性,及血管弯曲处的良好展开和贴壁性能。

对于此类血管较迂曲且病变部位较长,使用长型号密网支架的病例,需尽量将中间导管和支架导管引至血管远端,这样当输送系统阻力变大时,有一定的减张空间。

Tubridge?支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其直径最大至6.5毫米,长度最长达45毫米,是目前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中拥有最大直径、长度规格的血流导向装置。对于治疗此类多发串联且血管直径粗大的病变有其天然优势,Tubridge?具有良好的顺应性、贴壁性、自弹性和抗扭折性,能够适应极度迂曲且直径落差较大的血管。单一枚支架即可解决该复杂病变,化繁为简,并最大限度节省患者费用。

头端无小翅膀设计更适合原位释放,回收推送杆时,当无法将支架导管跟至远端而直接回收推送杆时,对支架影响更小。

独特的双螺旋显影丝设计,配合支架重建技术,便于术者正确判断支架的贴壁性。

术者简介

李腾飞

医院介入科

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硕士,郑州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年毕业后开始从事介入放射学专业,擅长脑血管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治疗、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等。

任国自然一审评审专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17篇,中华文章4篇,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河南省科技厅及卫生厅科技公关项目各一项;获河南省卫建委科技成果1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编写专著8部,其中副主编专著1部,英文专著1部。

马骥

医院介入科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介入治疗工作,全面掌握介入治疗技术,擅长脑血管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治疗、脑动脉血栓与脑静脉窦介入取栓治疗、脑血管畸形与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治疗等,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持并参与各级科研攻关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相关阅读

神皆有道意通云巅·第1期

Apollo与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神皆有道意通云巅·第2期

医院李天晓教授团队Tubridge?病例分享

神皆有道意通云巅·第3期

常万生: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潜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相关研究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l/123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