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池

这是一个浊立的池。该池内蛛网膜纤维小梁相对较少,仅在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的起始处有自己的蛛网膜袖套(图1)。

颈动脉池的下部与脚间池的上部相邻,一层膜(Liliequist膜)将两者分开。该膜可厚可薄,一般分为两层。颈动脉池有时向下延伸1~2cm。

图1:显示颈动脉池上壁打开.暴露后交通动脉进入脚间池的外侧隐窝,脉络膜前动脉(箭头)进入脚池。

颈动脉池与后交通动脉、鞍背、动眼神经和脚间池的关系特別重要。因为动脉瘤通常从颈内动脉外侧壁发出,常累及这些结构。颈动脉池的蛛网膜很容易从前床突及海绵窦的前部上分离,也不附着在小脑幕的游离缘,但与脚间池相连。有一些病例后交通动脉的蛛网膜袖套与后床突的硬脑膜紧密粘连,后交通动脉位于鞍背的沟内。此种情况对向后下生长的后交通动脉瘤的分离就十分困难。如果没有充分游离动脉瘤周围的索带就想上动脉瘤夹,可造成动脉瘤突然破裂。

第二个蛛网膜增厚处是后交通动脉穿入脚间池处和动眼神经及其蛛网膜鞘穿入海绵窦硬脑膜处。此处的蛛网膜小梁常对神经和血管有牵拉。在颈动脉池、脚池和颞叶钩回之间有致密的蛛网膜纤维。脉络膜前动脉就是在此处进入脚池。这些常见的增厚的蛛网膜紧束着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以及动眼神经,分离时必须用锐器。同样有增厚蛛网膜的还见于颈内动脉分叉部,这些部分将在终板池和侧裂池一节中讨论。

颈动脉池内还有颈内动脉的床突上段、眼动脉起始段、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视神经和垂体柄上的小血管、前床突硬脑膜上的小血管,虽小,但每次均能看到。有时可见到额眶静脉,位干颈内动脉上方汇人蝶顶窦。

内层蛛网膜:颈内动脉内膜(双箭头),后交通膜(箭头)和Liliequist膜间脑叶(三箭头)。1后交通动脉,2垂体柄,3视交叉、4颈内动脉,5大脑后动脉6基底动脉、7动眼神经。

基底膜。1视交叉膜基底叶;2垂体柄;3.Liliequist膜中脑叶;4颈内动脉;5后交通动脉;6视神经;7动眼神经;8额叶基底;9侧裂膜;

视交叉池

该池是围绕着视神经和视交叉的蛛网膜下腔,上方紧贴着视神经和视交叉的上面,后方是视交叉的延续,下方是终板池。

下方与脚间池共壁,这层连接视交义池和脚间池的增厚膜叫“Liliequist膜”,前方延伸到漏斗和垂体柄,与鞍隔为界,如果鞍隔个完全,视交叉池就可能伸进到鞍内。在视神经下面常见到明显致密的蛛网膜纤维围绕若垂体柄就像围脖。该池的前方止于蝶骨缘,但在视神经孔处蛛网膜下腔沿着视神经进人腔内。池的外侧是与颈动脉池共壁。

视交叉池内有视神经、垂体柄,许多颈动脉的小分支供应到上述两个结构上,眼动脉是在视神经管中进人视交叉池。

术中(a),术前(b)和术后(C)皮样肿瘤病人。PS:垂体柄,BAM:基底膜,AC:前交通动脉;A1:右大脑前动脉;*:垂体上动脉;

视交叉池和Liliequist膜上面观。

ICA颈内动脉,PS垂体柄,O动眼神经,BA基底动脉,MB乳头体,DM间脑膜;

终板池

终板池主要以大脑前动脉为界(图2)。前下界为视交叉上表面,视交叉池延续此处。前上界是由胼胝体的嘴部覆盖,后界是终板,该池向外延伸包绕着双侧的大脑前动脉,上方是前穿质,下方为视交叉。在颈内动脉分叉的上方该池与其他几个池相连。从嗅区到视神经的蛛网膜增厚带是终板池外界的标志,大脑前动脉通过此隧道,从颈内动脉分出后进人终板池(图2-4)。

在池的中央,纤细的蛛网膜小梁密布在前交通动脉及终板之间。在额极动脉的起始段附近,同样增厚的蛛网膜连接着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终板池在两侧半球之间向前延伸,短而韧的纤维连接着双侧直回。

终板池内有大脑前动脉、Heubner返动脉、前交通动咏复合体、下丘脑动脉、大脑前动脉A2段的最近端、额眶动脉,有时还可能有额极动脉的起始部。前交通静咏和大脑前静脉也在此池中。

图2示意图显示终板池内有双侧A1A2的近端和前交通动脉及其分支

图3A打开右侧终板池的外侧部;

图3B术中照片,右侧颈动脉池及侧裂池已打开。在视神经与嗅神经之间有一条增厚的蛛网膜(箭头),标志着右侧A1段进入终板池外侧部的入口处

图4A术中可见A1段的近侧被这条蛛网膜索

图4B在右侧A1段上方打开蛛网膜纤维索。带勒得很紧(箭头).su=吸引器头。

内层蛛网膜:外侧终板膜(箭头)。1大脑前动脉、2大脑中动脉,3颈内动脉、4视交叉,5嗅束,6额叶、7颞叶,8动眼神经。

嗅池

嗅束在眶回外侧和直回内侧之间,上面覆盖的蛛网膜,形成嗅池。在脑回间的嗅沟深达几毫米(一般为5-10mm),故嗅池也成狭条状埋入沟内(图5)。其下面前端以前颅凹底为界,包括筛骨的筛板,尾端以视交叉池为邻。在后部的颈内动脉分叉上方,嗅池与其他各池相连。

嗅池内有嗅球、嗅束,部分眶额动脉和嗅动脉及其分支以及一些嗅静脉。眶额动脉的特点是当其向外越过额叶眶面时,埋在嗅神经沟内。

图5福尔马林固定脑标本。嗅束(箭头1)已被牵开,从底面到嗅池嗅池的深度可达1-2cm,内侧眶额动脉(箭头2)在池内发出分支,这些分支在嗅池的外侧界处(箭头3)离开脑池

侧裂池

该池是基底池和脑凸面蛛网膜下腔之间的过渡池。侧裂池的内下角是大脑中动脉从颈内动脉分出的起始点(图6)。大脑中动脉起始段从额叶眶底外侧嗅三角区到颞叶内侧底面呈弓状,被增厚的蛛网膜完全包绕。大脑中动脉必先通过这种蛛网膜管道才能进人外侧裂。侧裂池稍远方内有大量额颞纤维横跨在动脉上,几乎就像是动咏上的又一层膜。

额叶和颞叶相互紧邻长达15-20mm,使得侧裂池的上部很挟窄。其表面的宽度为5-10mm,但有些病例的额叶和颞叶在脑表面完全靠在一起,反将脑池实质盖在下面(图7)。

侧裂池经翼点人路分离侧裂池的操作,是随着上述分类级别的递增而加大难度的。暴露第三类脑池已相当难,但比第四类还略好些。这类属脑膜炎后的蛛网膜粘连,几乎就无法分离。

图6显示M1段与其分支在侧裂池近端内

图7显示侧裂池的不同宽度和大脑中动脉

在侧裂表面很难看清楚侧裂池。一般来说,在外侧裂近端内,外侧眶回牢牢嵌入颞叶,将侧裂池推压向外侧,埤在深处(图8)。侧裂池在脑岛处扩大并包绕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在主干动脉的起始部覆盖着增厚的蛛网膜纤维,这些主干分支曲度缓和,向前10?15mm后又返向近端仍在侧裂池内。主干之间有大量蛛网膜小梁牵拉,主f重聚时表面再次被蛛网膜覆盖。

图8A外侧额眶回(Fr.)的近端突入颞叶(Tem.)。

图8B颞上回的近端突入外侧额眶回。

尽管在脑表面侧裂池很小,但在脑岛内却很大。在侧裂池内有许多散在的蛛网膜纤维,在大脑中动脉从侧裂中翻出时,这些纤维又密集在动脉的周围。

侧裂池内有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的起始段、颞极动脉和颞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的分叉和主要分支的起点以及侧裂深、浅静脉。

膈下池(最新论文图片)

膈下池(箭头)CA,颈动脉;,DS:鞍膈;OCh,视交叉;PG,垂体;PSC垂体、SS蝶窦;

膈下池、脑池内黄色硅胶注射。

膈下池内镜下经鼻蝶入路与直角镜头显示鞍上与膈下池的解剖关系。

邀请各位老师谈谈下面展示了哪些脑池?

本文引用凌锋教授主译的显微神经外科学专著部分内容。

部分图片引用朱贤立教授团队及其学生吕健教授最新论文图片。

神经外科八大亚专业学习交流群成立,邀请大家加入,请识别上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z/124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