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http://m.39.net/pf/a_4343550.html

围术期卒中是一种少见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其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30d内出现的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围术期卒中可使患者围术期病死率增高8倍。年7月,《麻醉与镇痛》杂志刊发一项来自美国耶鲁大学麻醉学系孟令忠教授等的特别报道,题为《中国麻醉科医师对围术期卒中的认识》(PerceptionsofPerioperativeStrokeAmongChineseAnesthesiologists)。该文专门论述中国围术期卒中的话题,认为“消除这种未被充分认识的并发症仍有一段长路要走”。麻海新知系统解读该文,以期与同道共同认识和学习围术期卒中,并为改善患者围术期结局而不懈努力。

从4例围术期卒中谈起

医院开张18个月以来,共进行例手术,发生4例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卒中(表1),围术期卒中发生率为0.03%。所有病例均为缺血性卒中,原因为部分前循环梗死。其中1例脑左半球大面积卒中患者的影像学,参见图1。

图1一名65岁男性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24小时CT扫描显示左侧中脑动脉区域存在大量脑梗死(A)。CT血管造影显示多发性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包括右颈内动脉中度狭窄(白色箭头),左颈内动脉闭塞(黄色箭头)和左侧椎动脉节段性闭塞(红色箭头)(B)。CT灌注成像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区域(C)的血流减少,同一区域的平均通过时间增加(D)。CT:计算机断层扫描;PACS,部分前庭循环卒中综合征。

有关非围术期卒中的背景资料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了解中国与非中国人群非围术期卒中的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和危险因素。卒中的国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发病率分别为每年例/10万人、例/10万人。与高加索人群(例~例/10万人)相比,45岁~74岁中国人的年龄标准化年度卒中发病率更高(例~例/10万人)。中国人出血性卒中的预估比例也高于高加索人(28.0%vs12.4%)。医院的研究提示,尽管中国人心源性卒中风险较低(15.8%vs25.7%),但小血管卒中(33.1%vs19.3%)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25.4%vs14.7%)的比例较高。

在中国,卒中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为例/10万人(缺血性卒中57例,出血性卒中56例)。在世界其他地区,卒中为第二位死亡原因,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为86例/10万人(缺血性43例,出血性43例)。中国卒中的流行病学差异可能是风险因素的基线差异引起的。中国人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心房纤颤、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明显低于高加索地区患者,而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饮酒的患病率相似。此外,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更年轻,且主要是男性。

针对中国麻醉科医师的卒中调查

鉴于围术期卒中的严重后果及中国普遍存在的卒中高发生率,充分认识围术期卒中及存在的误区很有意义。作者在年7月16日~年8月15日(30天)期间对中国麻醉科医师进行了围术期卒中的调查。这项调查得到了中国麻醉学分会老年麻醉学组的认可,并由学会4名麻醉科医师设置的24个问题组成。共有位麻醉科医师完成该调查,调查回复率约为9.8%。

调查显示,86%的医院至少经历过或知道1例围术期卒中。大约三分之一(34%)的受访者不确定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的围术期卒中发病率。21%的受访者(比例最大)认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围术期卒中风险最大的手术。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房颤等病史和年龄是围术期卒中的危险因素。大约一半(52%)的受访者认为低灌注是围术期卒中的最常见原因,37%选择血栓栓塞性卒中作为最常见的病因。预防脑缺血的意见包括维持脑灌注压(97%)、维持心排出量(75%)、避免低碳酸血症(61%)和避免使用脑血管收缩药(50%)。最后,超过三分之二(69%)的受访者认为该调查与他们的临床实践相关,大多数人(87%)表示调查使他们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by/122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