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8日下午2:30,介入手术室准备工作一切就绪。神经内科、介入放射科、麻醉科等科室组成的“医院脑卒中MDT团队”从新起航,介入放射科梁斌副教授、神经内科张允建副教授、郭远瑾副教授、医院朱良付教授联合会诊,两台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手术即将开始。

介入放射团队杨炼副教授、梁斌副教授、刘德翰医生、李林医生、张炜副主任技师、吴欣护师,医院朱良付教授,麻醉科肖维民教授、徐春利博士等齐聚手术室,通力合作。

病例介绍

病例1左侧颈内动脉C7段、右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

1.临床表现

患者A,男,59岁,因“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3月”入院。现病史:患者3月前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无恶心、呕吐、头痛、头晕,无大小便失禁;外院颅脑MR平扫:颅内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脑动脉CTA:左侧颈内动脉C7段偏心性中度狭窄,右侧椎动脉V4段局部偏心性重度狭窄;药物治疗后肢体无力有所缓解,右上肢屈曲畸形。现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以“脑梗塞”收入。起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饮食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减轻,体力下降。

查体:神清,言语不清,口角左歪;颈软,右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右上肢类Rossolimo征阳性;左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腱反射正常。右侧肢体共济运动欠稳准。Kernig征(-)。感觉功能无异常。mRS评分:2分。

医院脑卒中MDT团队联合会诊后决定:继续规律双抗、降脂,完善DSA脑血管造影明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重要分支及侧支动脉代偿情况,完善颅脑DWI、SWI+PWI,了解新发梗塞面积、位置、微出血灶情况、评估颅内缺血程度。

2.影像学检查

外院颅脑CT平扫未见颅内出血征象,脑动脉CTA:左侧颈内动脉C7段偏心性中度狭窄,右侧椎动脉V4段局部偏心性重度狭窄。

我院10.11日全脑血管DSA:左侧颈内C7段节段性重度狭窄,长度1.2mm,血流通过缓慢(图A);右侧椎动脉V4段节段性重度狭窄,长度约4.4mm,血流通过显著减慢,PICA起自狭窄段上后缘(图B)。

上图为我院10.12颅脑DWI:左侧脑室旁、左额叶多发急性-亚急性腔隙性脑梗塞。

SWI:左侧额叶、脑干区散在陈旧性微小出血灶(数量小于10个)

PWI:左侧大脑半球、右侧小脑半球灌注减低。

3.诊断

急性脑血管病;

左侧颈内动脉C7段、右侧椎动脉V4段节段性重度狭窄;

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

4.治疗

(1)治疗策略

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先处理左颈内动脉C7段,后治疗右椎动脉V4段。选用正常段动脉直径50-70%冠脉预扩球囊,降低PICA栓塞事件。

(2)材料及药物

6F抗折长鞘;5F多用途导管、5FNavien;普通Y阀×2,三通×3;

0.inch泥鳅导丝,0.inch微导丝,交换导丝;

球囊:2.0×20mm

支架微导管(PROWLERSELECTplus)

支架:enterprise4.5×22mm

造影剂:碘克沙醇

肝素、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波立维)、替罗非班(欣维宁)

血管缝合器,压迫器

刘德翰医生、李林医生、吴欣护士长精心准备,有条不紊

术中梁斌教授与医院朱良付教授深入交流

Navien头端置于左侧C5段,球囊扩张后C7段残余狭窄约30%,血流明显加快;为避免出血事件,微导丝头端塑呈猪尾状。

置入enterprise4.5×22mm支架,左C7恢复通畅,箭头指示支架两端弹开良好。

手术到关键时刻,全体介入手术医生、张炜技师长、吴欣护士长、麻醉科徐春利博士全副武装,不惧射线。

图1:同一根Navien头端置于右侧V3段,球囊扩张后右侧椎动脉血流明显加快;

图2:置入enterprise4.5×22mm支架,右侧V4段恢复通畅,箭头指示支架两端弹开良好、PICA通畅。

(4)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即刻DSADynamicCT:未见颅内出血征象。

手术结束开始给予欣维宁4ml/h静脉泵入,维持24h;停泵前2h过渡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口服(75mg/d波立维+mg/d阿司匹林)3-6月,后改为阿司匹林终身口服。

手术后第2天,病人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开始逐渐减轻,生活质量提高。术后第4天出院。10.28日(术后第10天)病人可独立行走、与家属正常交流。

病例2右侧大脑中动脉M1节段性重度狭窄

1.临床表现

患者B,女,45岁,因“左侧肢体无力5天”入院。现病史: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走路向左侧歪斜,伴头晕,后症状逐渐加重,伴左侧肢体麻木,吐词欠清晰,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遂于我院就诊,药物治疗后前诉症状反复;以“急性脑血管病”收入院。起病以来,精神状态欠佳,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未见减轻。

查体:神清,言语欠清晰。颈软,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征(-)。左侧偏身感觉减退,左上肢指鼻可,左下肢共济运动欠稳准。mRS评分:2分。

2.影像学检查

10.4我院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出血及梗塞征象。

10.8颅脑MR:右侧大脑半球散在腔隙性梗塞灶。

10.10脑动脉CTA: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局限性重度狭窄;右侧颈内动脉C7段小动脉瘤。

医院脑卒中MDT团队联合会诊后考虑:继续规律双抗、降脂;病人年龄轻,查ENA、ANCA排除风湿免疫病。完善DSA脑血管造影,明确颅内动脉瘤位置、大小及数量;明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重要分支及侧支动脉代偿情况;完善颅脑SWI+PWI,了解微出血灶情况、评估颅内缺血程度;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高分辨成像,了解斑块性质、位置。

10.15日脑血管DSA:图A: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长约1.3mm重度狭窄;右侧颈内动脉C7段小动脉瘤,1.7×1.4mm(高×宽)。右侧M1段周围见细小侧支血管,前后交通动脉开放。

10.17日SWI:未见微出血灶。

PWI: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灌注减低。

右侧大脑中动脉MR高分辨成像:右M1段斑块位于后上壁,疑似易损斑块。

3.诊断

急性脑血管病;

右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

颅内动脉瘤。

4.治疗

(1)治疗策略

一期处理右侧大脑中动脉M1节段性重度狭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选用正常段动脉直径50-70%冠脉预扩球囊,降低M1段小穿支微栓塞事件。右颈内动脉C7段小动脉瘤暂不处理,定期观察。

(2)材料及药物

6F抗折长鞘;5F多用途导管、5FNavien;普通Y阀×2,三通×3;

0.inch泥鳅导丝,0.inch微导丝,交换导丝;

球囊:2.0×9mm

支架微导管(PROWLERSELECTplus)

支架:enterprise4.5×22mm

造影剂:碘克沙醇

肝素、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波立维)、替罗非班(欣维宁)

血管缝合器,压迫器

(3)手术过程

Navien头端置于左侧C5段,球囊扩张后右M1段残余狭窄约10%,血流明显加快;为避免出血事件,微导丝头端塑呈猪尾状。

置入enterprise4.5×22mm支架,右M1恢复通畅,箭头指示支架两端弹开良好;细小侧支血管显影显著减少。

(4)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即刻DSADynamicCT:未见颅内出血征象。

手术结束开始给予欣维宁4ml/h静脉泵入,维持48h;停泵前2h过渡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口服(75mg/d波立维+mg/d阿司匹林)3-6月,后改为阿司匹林终身口服。

手术后第3天查房,病人可独立行走。术后第7天出院。10.28日(术后第10天)病人可自由活动、左侧肢体麻木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病例讨论

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应加强对全民普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真正防治脑卒中。

郑传胜教授高瞻远瞩,5年内派出多名精兵强将到国内外知名卒中中心交流、学习,并建立深厚的业务、科研合作;两年前联合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等兄弟科室,建立脑卒中MDT团队。大力推动了华中地区脑卒中介入治疗的进步、发展。

据梁斌教授介绍:在北美,颅内动脉狭窄引起8-10%的脑卒中;在亚洲,颅内动脉狭窄引起30-50%的卒中;在我国颅内狭窄占46.6%。而真实世界中难以复制SAMMPRIS实验的药物治疗效果。中国医生应该不断探索、创新,找到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疗方法。严格把握适应症,在合适的时机行介入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医疗成本,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产生更多卫生经济学价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l/124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