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医院 >> ldquo拆弹专家rdquo有了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很多人将脑动脉瘤比喻为埋藏在人脑中的不定时炸弹,而神经外科专家就是治疗脑动脉瘤的“拆弹专家”。
脑动脉瘤的常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夹闭法,用特制的夹子夹闭脑动脉瘤颈部,阻断瘤腔与载瘤血管的沟通,从而降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开颅手术。另一种是填塞法,运用介入技术,将微型弹簧圈或医用生物胶送入脑动脉瘤腔内,逐步塞满整个瘤腔,促进瘤腔内血栓形成,从而闭合瘤腔。
脑动脉瘤按大小可以分为微小型(5mm以下)、小型(5-10mm)、大型(11-25mm)、巨大型(25mm以上)。对于2mm以下微小型脑动脉瘤,由于瘤颈非常细,传统方法无法适用。基于电凝致栓理论,医院李佑祥教授首创电凝法治疗微小型脑动脉瘤,将微导丝直接插入脑动脉瘤腔内,通入直流电后,微导丝尖端吸引带负电荷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发生电凝,在动脉瘤腔内形成血栓,从而达到治愈效果。
我院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组王明盛副教授团队,自年1月以来,已成功运用电凝法开展手术9例,均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填补了豫北地区空白。电凝法目前只有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医疗中心可以熟练运用,由于无需开颅、无需填塞,只需一根微导管、微导丝,因此与传统方法比较,具有创伤小、耗材少、花费低、效果快的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此外,王明盛副教授通过多次实践证实,电凝法不仅适用于微小型脑动脉瘤,配合填塞法治疗其他类型的脑动脉瘤,可以有效提高填塞效果。
电凝法治疗微小型脑动脉瘤案例:
△右颈内动脉造影三维重建显示C1段上壁微小动脉瘤(箭头所指红圈内)
△右颈内动脉工作位造影显示C1段上壁微小动脉瘤(箭头所指红圈内)
△微导丝头端进入瘤颈(红圈内)
△电凝2分钟后造影,动脉瘤消失(红圈内)
△撤出微导丝再造影,动脉瘤消失(红圈内)
△术后右颈内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动脉瘤消失(红圈内)
关于脑动脉瘤,您需要了解的更多脑动脉瘤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血管平滑肌的改变。脑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由于此处动脉壁的肌层先天发育缺陷,同时这里又是受到血液冲击最大的地方,在长期血流的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使此处动脉壁的薄弱点向外突出,逐渐扩张、从而形成动脉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外伤及感染等因素也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脑动脉瘤就像是在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气球,当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头部剧烈摆动、猛弯腰、急起身、饮酒、用力排便、举重物、上楼、性生活等诱因下,引起血压突然增高,很容易引发破裂出血,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据统计,脑动脉瘤第1次破裂后死亡率为30%。
一旦脑动脉瘤发生破裂,通常出现突发剧烈的头痛,这种头痛是一种瞬间且未曾经历过的头部犹如晴天劈裂样的剧烈疼痛,而不是一阵一阵慢慢的头痛;这种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半数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短暂神志模糊,重者昏迷逐渐加深,严重时病人可因发生脑疝而丧命。
脑动脉瘤在发生破裂之前可以不引起任何症状,但约有半数的患者在动脉瘤发生大量出血之前有警兆症状,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由动脉瘤小量漏血所造成的突发剧烈的头痛,呈撕裂状痛;其次是因动脉瘤增大压迫邻近神经组织而引起症状如眼睑下垂、一侧眼睛睁不开、复视、偏盲、视力丧失以及面部疼痛等。另外亦有因血管痉挛而出現缺血症状如头晕等。因此疑似上述的警兆症状出現时,应找神经外科医师诊治,脑动脉瘤出血前的诊治是減少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最佳方法。
神经外科一病区神经介入组简介:
神经外科一病区在周文科主任带领下组建神经介入专业组,王明盛副教授任组长,于年完成我院首例急性脑梗塞支架取栓术;年完成我院首例慢性脑血管闭塞再通术;年完成我院首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电凝术;年完成豫北首例颅内复杂动脉瘤血流导向支架置入术。
神经介入诊疗范围: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急性脑梗塞取栓、颅内动脉瘤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颅内静脉窦狭窄及闭塞支架置入、脊髓血管疾病等介入治疗。
神经介入组成员:
王明盛
刘瑞华
杨明
往期回顾
10天吃出肝病!姑娘网购这种“梅”,只因同事说很减肥…
全省家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及临床医生聚郑“嵩山论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分会主委单位
医心向党,医声嘹亮
党的生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文字:宋鹏翀
图片:神经外科一病区
编辑:段桂洪
美编:弥庆宇
责任编辑:闫大海
点击“在看”,小编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