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医院 >> 每日一例丨T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大
患者信息:女性,64岁
病史资料1现病史:
活动后突发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
2既往史:
乙型肝炎5年
3体格检查:
无特殊发现
4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急诊CTA检查(图1-3)可见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一大动脉瘤,M2段上下干分支均从瘤体处发出,瘤体直径约为25mm。
图1CTA检查1
图2CTA检查2
图3CTA检查3
诊疗经过患者急诊CTA检查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一大动脉瘤,由于此动脉瘤瘤体较大,M2段上下干分支均从瘤体处发出,确保这些分支的血供极为重要,因此若进行传统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难度极大风险极高。经会诊后决定为该患者施行“T”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大动脉瘤。此手术对术者及助手的要求极高,支架释放位置要求极其精确,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此外术者及助手还应具备丰富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及麻醉师、技师、医生和护士的精确配合。术中通过右侧股动脉鞘将ENVOY导引导管放入颈内动脉远端,微导管依次置入右侧大脑中动脉下干与上干,两枚Solitaire支架做成“T”形(图4、5),术中大脑中动脉及分支显影良好,患者即刻得到影像学治愈(图6、7)。患者术后头痛缓解,经过一周的术后康复,患者痊愈出院。
图4术中T型支架植入过程1
图5术中T型支架植入过程2
图6T型支架植入后辅助弹簧圈完全改变瘤体血流,成功治疗动脉瘤
图7T型支架植入后辅助弹簧圈完全改变瘤体血流,成功治疗动脉瘤
病例分析1主诉症状:
活动后突发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
2诊断结果与诊断依据:诊断结果: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巨大动脉瘤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症状以及急诊CTA可明确诊断
3处理方案及理由: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传统手术方式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然而有些中动脉动脉瘤因其瘤体较大,解剖结构复杂,毗邻神经结构功能重要,传统的动脉瘤夹闭术创伤较大,风险较高,介入治疗小组根据患者病情充分讨论,制定了详细的介入治疗方法,拟施行国际上新开展的“T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
要点讨论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一直是介入治疗领域的一大技术难题。尽管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新型的三维弹簧圈、不同涂层的弹簧圈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能够获得更好的即刻效果,但较高的复发率却是难以克服的一个障碍。因为大多数动脉瘤为血流动力学相关性动脉瘤,所以目前国际上采用新的治疗动脉瘤方法-Flowdiverter,即将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焦点集中到载瘤动脉,通过改变血流方式治疗动脉瘤。Flowdiverter技术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实现:1)使用专用的密网孔支架;2)使用其他支架组合,重叠支架,分叉部的X形或T形支架等。密网孔支架还处于试验论证阶段。对于宽颈或大型、巨大型动脉瘤而言,“T”支架发挥机械性阻挡,可以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内,并且可通过重塑血流导向和促进瘤颈部位的内膜化而起到降低动脉瘤复发的可能,在目前具有难以替代的巨大优势。但“T”支架具有可塑性强、可控性好、术中可反复释放及回收的优势。但是实施难度大,风险高,并且对手术者的技巧、手法以及经验要求较高。
99Q&AQ:根据动脉瘤壁的组织学结构不同,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可分几型,如何区别?A:根据动脉瘤壁的组织学结构不同,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可分为囊状动脉瘤和BBA。BBA瘤壁仅有外膜及纤维组织覆盖,且在瘤顶部没有胶原组织覆盖,符合假性动脉瘤的特点;而囊状动脉瘤符合真性动脉瘤的组织学特点,但两者在影像上很难区分。早期人们认为形态是判断动脉瘤性质的重要因素,认为典型的BBA旱半球形或半梭形突起的小泡,而囊状动脉瘤为浆果形。但是目前的研究指出即使动脉瘤呈浆果形仍不能排除BBA的可能,因为随着破裂点表面血块的逐步吸收,动脉瘤有发展成浆果形的倾向。
推荐文献[1]方亦斌,刘建民,黄清海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19(5):-.DOI:10./j.issn.-X..05..[2]王东海,吴红星,刘青林等.Solitaire单支架辅助下颅内多发宽颈动脉瘤栓塞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1(6):-.DOI:10./cma.j.issn.-..06..[3]蔡烨琰,孙晓川.新型可回撤自膨胀支架辅助栓塞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10):-.DOI:10./j.issn.-..10..
声明重金征稿本篇专题由医途用户
dnftkt内容经编辑加工且已注明出处,转载或版权问题请先联系医途用户dnftkt获得其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医途达人之病例秀重金征稿活动正在进行中,欢迎其它医途用户投稿,投稿邮箱medcasemedimage.cc,欲知活动详情请艾灸妇科保健篇女性福音艾灸调理阴艾灸妇科保健篇女性福音艾灸调理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