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落户或将收紧小城市全面放开限制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公道肯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范围。”昨天,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城镇化的6项主要任务中,将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  六大任务  1全面放开小城市落户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公道肯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范围。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  2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  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依照严守底线、调解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依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整体要求,构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公道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依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动土地制度改革。  3逐步建地方主体税种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4均衡中西部东北地区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国主体功能区计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托市场气力和国家计划引导,逐步发展构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5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肯定城市定位,科学计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专业医治白癜风的医院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宏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大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存村落原始风采,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落形态上改进居民生活条件。  6首对管理干部提要求  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制定实行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计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调和,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动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动计划体制改革,加快计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大性计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计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  解读  以人为本  人的城镇化可推动创新  如果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过去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红利”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也将产生根本变化。分析人士认为,“人的城镇化”通过人的聚集,实现知识的聚集,从而推动创新和提高生产率。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国际经验教训表明,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后,迅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投入依赖型向生产率提高型转变,核心是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城市化产生的创意集聚效应和资源集约使用等优势,无疑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认为,城镇与农村的辨别在于聚集程度,在人口密集的城镇中,可以产生多种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社会分工效应、节省交易成本、技术溢出效应、启发和激起创新等。  户籍破冰  农民市民化废身份等级  在城镇化问题上,一个基本的共鸣是:一个存在户籍界限,并且在户籍下面又衍生出五花八门不平等福利待遇的城镇化,不是真正的城镇化。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实际户籍人口城镇化还只有35左右。中国新型城镇化本质上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改革问题,通过推动包括户籍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改革,实现农民的真正市民化。城镇化要解决的,不但仅是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更是打破这类身份的严格界限,废除身份等级,使中国社会从一个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没有城市户籍、未能均等地获得相应基本公共服务的农民工,已是城镇就业的主体。作为劳动力供给主体的农民工,还没有能够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一旦撤离劳动力市场,一定给中国经济整体带来风险,乃至引发社会风险。  土地利用  调用地结构盘活闲置地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杨遴杰表示,目前城镇建设用地中,5是闲置的,40是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城镇化不一定要靠摊大饼,不需利用新增建设用地发展城镇化。盘活存量完全足够城镇化发展用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占用耕地,就是一种犯法。  杨遴杰说,已是建设用地的土地,从结构空间上去调解提高利用率,这是全球共同的观点。过去,很多地方过量地将土地用于工业,低效招商引资,做形象工程做得太多。  杨遴杰称,盘活城镇建设用地中低效的存量用地,关键是增值的收益如何在政府和原来的使用者间分配。之前政府只给固定补偿,导致原有使用者抵牾,该换一种思路疏导,让原来的使用者主动参与盘活的进程。  城市布局  打造城市群解人口压力  经济学者马光远表示,中国城镇化路径选择,一定要摒弃乌托邦的空想,弄小城镇,而应围绕大城市中心城市打造城市群,构成10个全国性的,20个区域性的真正的城市群,使得这些城市群可以容纳65以上的人口,70的GDP范围。  马光远说,人为发展小城市只会造成土地浪费,人为控制大城市也很愚昧,只有城市群才有减缓大城市压力的功能。大城市聚集了资源哪家医治白癜风医院好、产业、就业,不围绕大城市打造城市圈,却希望进城农民到没有产业、没有资源、没有就业的小城市去,这是刻舟求剑。人为控制大城市范围,事实证明,根本就是失败的。  特大城市、大城市的人口、环境压力没法控制,只能疏散。马光远介绍,日本围绕大城市构成城市群后,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人口不但没有剧增,反而保持基本稳定,乃至中心城人口还有减少,周围的城市承接了人口和产业,真正构成了“城市一体化”。上海周边的长三角基本已构成了这类格局。  资金保障  地方主税种有多重方案  针对会议中提出的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分析,目前有几种选择方案,可以择1作为新的地方主体税种。现在企业所得税大体是按中央60、地方40分配。2012年企业所得税实现收入19653.56亿元,同比增长17.2,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9.5。如果将企业所得税全部或大部分划归地方,自然可以成为新的地方主体税种。  根据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动改革”的要求,可以对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耕地占用税四大相干税种共同改革,统一为新的房地产税。不过,这些应建立在先立法的基础上,明确房地产税对住宅征税的税率和范围,使得其能承担起作为新的地方主体税种的。  另外,现在也有观点认为可将作为100中央税的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全部改成地方税,这也是一种值得研讨的选择方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z/6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