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诊断 >> 颅内动脉瘤简史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让我们从他的历史看起。
来源:脑血管病预防与治疗(naoxueguan-NGH)
颅内动脉瘤俗称为颅内不定时炸弹,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脑血管疾病,而不同治疗却可以完全改变疾病的整个预后结果,因此人类对此类疾病的 一、对颅内动脉瘤疾病的认知
公元前Imhotep(theEgyptianphysician,埃及医师)第一次描述颅内动脉瘤为largebubbleofartery(血管上的大泡泡)。这是一种形象的描述,医学上很多疾病首先是从外形上开始认识的,现代我们也将动脉上的动脉瘤比为:气泡上的小突起、轮胎上鼓出的小包。现代医学仍采用了这个说法:动脉壁上的囊状突起。
Imhotep
公元年,希腊解剖学家、内科医生盖伦(Galen)发现颅内动脉瘤,并在医学书籍上首次记录本病,并认为颅内动脉瘤部分源于外伤。当然这个结论与当时冷兵器、外伤较多有关,现在看来这个观点仍是部分正确的,其它一些原因相对较复杂,他未能认识。
AeliusGalenus
公元年,法国医生JeanFernel认为有些颅内动脉瘤是动脉的扩张(dilationofartery)。实际上动脉的扩张也是动脉瘤的一种表现,目前可分为:动脉夹层、夹层动脉瘤、动脉冗扩症,这大大地扩充了本疾病的概念外延。
年,意大利医生朗西西GiovanniMariaLancisi(Italianphysician,epidemiologistandanatomist)通过尸检发现颅内动脉瘤,并首次提出颅内动脉瘤导致动眼神经麻痹问题,行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CSF)等观点。对动脉瘤合并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目前仍然是大家讨论的重点,动脉瘤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机理是什么?采用何种手术方式(介入或手术)哪种更佳,目前还没有结论?血性脑脊液,也意味着颅内动脉瘤的破裂,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此血性脑脊液是颅内动脉瘤的一个特征性证据,最新SAH治疗指南中对腰穿检查的必要性,和血性脑脊液的证据意义均有明确描述。这是一种疾病上的关联。古老的问题,也是现在的问题。
GiovanniMariaLancisi
年CharlesSymond第一次描述颅内动脉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关系。意大利医生朗西西只是提及二者关系,但正式确立是在年,已经是百年之后了。国内医学界,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年前仍被当作一种独立的疾病来处理,而不是当作颅内动脉瘤的一个表现来处理,因此治疗只是作内科止血抗凝等处理,也延误了很多患者的治疗,很多本应是良好转归的患者最终因再出血而导致预后不良,当中国神经专科医生认识到这一点时已经是年以后了,离首次提出颅内动脉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关联的年代,岁月已经走过了50多年。
二、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探索
年,Hunterianligation颈动脉结扎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当人们认识到颅内动脉瘤最大风险是再出血时,而结扎术可以减少颅内动脉瘤瘤壁压力,并减少出血风险时,Hunterianligation第一次应用此方法,并取得手术的成功。到目前为止,颈动脉结扎术虽然不是作为一种首选治疗,但仍然是处理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年,英国最杰出的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约翰亨特(JohnHunter)描述侧支循环对颈动脉结扎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的影响。应用颈动脉结扎术可以用来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可以获得成功,但预后并不一定都好,这种预后的差异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亨特发现了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侧支循环。侧支循环好的病人预后良好,而侧支循环差的病人预后差(直接导致偏瘫、失语、意识障碍)。侧支循环的重要性,在当前治疗中非常重要,侧支循环好坏直接决定了手术方式的选择。
年,Moniz血管造影术(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血管造影术在现代看来其实并不复杂,但它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医学图像,人类第一次看到血管的真实图像,也改变了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进程,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实在是名至实归。
年,基于Hunterianligation的侧枝循环理论进行各种改进;VictorHorsley和HarveyCushing发展了ICA结扎术,并开始应用球囊闭塞试验(BOT)来判断患者对一侧颈动脉闭塞的耐受情况,如果能耐受,则可以采用颈内动脉结扎术,否则不能;对这类不能耐受的动脉瘤患者,可以采血管搭桥术,也就是先从侧方人工地建立远端血管供血通道,之后再夹闭颈内动脉,降低动脉瘤的出血风险。这种手术目前是处理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公认的、比较理想的方法,当然其技术的发展仍在持续,包括血管搭桥术的血管选择,流量的选择...而这一切开端却早在近百年前。
年,神经外科世纪伟人库兴HarveyCushing(神经外科之父,神经外科世纪伟人),他也是颅内动脉瘤夹的发明人,当然以此为发展亟机组建ANNSWFNS学会,学会成为专科技术推广的助推器!
HarveyCushing
年,NormanDott应用颅内动脉瘤包裹术和颅内动脉瘤颈缝合术。对于颅内动脉瘤的经典手术是瘤颈夹闭术,但并不是所有的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治疗,对不能采用瘤颈夹闭者,以前医生是无助的,颅内动脉瘤包裹术则增加了一种处理方法。现代医学中,颅内动脉瘤包裹术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年,WalterE.Dandy提出颅内动脉瘤孤立术。Dandy与Cushing是同时代的神经外科竞争者,一山能容二虎,从不同的方面引领了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向。
WalterE.Dandy
年,Mayfield发现颅内动脉瘤夹持力弱最后可导致术后再出血,对这个问题的 年,Drake开始后颅窝手术,但不用显微镜。后颅窝手术相对复杂,也是预后不良的,这限制了其应用。Drake开创了动脉瘤的后颅窝手术。
年,Yasargil显微神经外科之父,他开创了显微外科的新局面。将显微外科应用到脑血管外科方面,目前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Sugita和国内王忠诚、刘承基教授是当时的佼佼者。
GaziYasargil
三、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关键技术手段
年,EgasMoniz血管造影术(开创了血管病诊断的先河)。
EgasMoniz
年,WalterE.Dandy提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年,Seldinger穿刺技术。Seldinger穿刺目前已经从血管内穿刺,演变到气管、食管、胆道穿刺技术。
Sven-IvarSeldinger
年,Yasargil显微镜操作(理念、器械、技术):操作只是初步,而理念、器械、技术三位一体的统一才能将促进学科的大发展。
~年,Yasargil与Donaghy一起进行解剖训练:Yasargil与Drake开展基底动脉瘤的治疗研究,沉在实验室进行反复训练。实验室是医生的摇篮,任何新的术式提出均是出在实验室;而实验室训练,目前的术前模拟训练器则是顺着这个思路走下来的。
年,Drake描述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夹闭术,当时只70%的成功率。
年,开始手术时机的讨论,这个问题始终存在,目前的结论是早期、超早期手术。其实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其实是与技术相关联的。
四、血管内治疗的里程碑
年,Serbinenko(苏联学者)报道应用球囊导管和可脱球囊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成功经验。这项技术目前已经不作为一种常规手段。
年,Guglielmi发明一种更为经典的血管方法,即应用可控的和电解可脱卸铂金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更为微创而安全有效的方法。
电解可脱卸铂金弹簧圈
年,Moret等则倾向于颅内动脉瘤囊内球囊栓塞治疗动脉瘤,而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性。球囊辅助是重要的,现在仍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年,Higashida成功地应用Palmaz-SchatzPS支架横跨基底动脉瘤颈部,并使弹簧圈稳定在动脉瘤腔内而保持载瘤血管的通畅性,从而开创了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颅内动脉瘤是属于神经外科的一个疾病,其治疗技术的发展也直接与神经外科的发展同步。其结果是花开两朵,它的发展除了显微外科以外,血管内介入治疗也同步发展,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甚至引领了这个领域的方向。
历史往往是现实的影子,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问题:从哪里来,到哪儿去?一人类对医学的探索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走过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白癜风哪个医院治疗好中国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