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症状 >> Tubridge密网支架治疗多发颈眼动脉
作者:关峰*刘健孙瑄刘爱华
单位:医院(*医院)
导读
随着介入材料及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的临床应用为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提供了更加优化的治疗策略。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可以显著改变动脉瘤腔内血流动力学,降低瘤壁剪切力,使血流转向,促进瘤腔内血栓形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提供了结构基础,降低瘤颈残留和动脉瘤复发。
病情简介患者,女,49岁
主诉:发现颅内动脉瘤4月余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4月余体检中发现颅内动脉瘤,无恶心及呕吐,无一过性意识障碍,无癫痫发作。医院行MRA检查显示双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医院行DSA检查显示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宽颈、形态欠规则、2.5mm*2.3mm,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宽颈、4.5mm*4.2mm。今为求彻底诊治而来我院。门诊以“颅内动脉瘤”为诊断收入我科。患者自患病以来饮食可,睡眠可,二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高血压病史7年,规律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否认冠心病史及糖尿病史。否认精神病史,否认肝炎史、疟疾史、结核史,否认外伤史,输血史,否认过敏史,否认吸烟、饮酒史。
神经系统查体: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MRA(-11-24,医院):双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DSA(-03-19,医院):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宽颈、形态欠规则、2.5mm*2.3mm,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宽颈、4.5mm*4.2mm。DSA(-04-02,医院):双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
其他脏器及血管功能评估:血常规、凝血四项、尿液分析及生化未见明显异常;术前8项病毒筛查阴性;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心电图及胸片均正常。
血小板凝集试验三项
CYP2C19基因检测
-11-24MRA医院
-03-19造影医院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04-02造影医院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
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
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
术前诊断:双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高血压病
术前用药:氯吡咯雷片75mgQd(6d)阿司匹林肠溶片mgQd(6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Qd(6d)
手术方案: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密网支架(Tubridge)置入术
手术指征:手术干预避免远期动脉瘤破裂风险
手术风险:术中及术后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损伤导致血管夹层形成或血管闭塞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穿支动脉闭塞术后动脉瘤残留
手术过程
微导管就位逐步释放Tubridge密网支架
Tubridge密网支架释放,位置满意。微导丝“按摩”支架内侧壁,使其顺应载瘤动脉曲度,与其充分贴覆。
Tubridge密网支架置入后,即刻造影可见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前向血流正常。
支架置入前
支架置入后
手术材料微导丝ASAHI0.in×cm微导管T-Track密网支架Tubridge4.5mm*25mm
术者思考: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0.47%~9.26%。由于该部位动脉瘤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瘤体形态,外科手术操作空间狭小,视野受限,开颅手术治疗风险较大。随着介入材料及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已成为眼动脉段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的临床应用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提供了更加优化的治疗策略。
以往传统支架的应用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撑弹簧圈,为提高支架的柔顺性,多采用低金属覆盖率(6.5%~9%)的大网孔设计,其对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单独应用很难达到对动脉瘤的有效治疗。覆膜支架虽然可以即刻改变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并实现真正意义的血管重建,但覆膜材料的局限及“三明治”式的设计使其柔顺性较差,同时会覆盖正常的侧支血管开口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这使得覆膜支架在颅内的应用非常有限。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本质上是一种高金属覆盖率(20%~40%)、低孔率的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系统。支架通过输送导丝输送,在输送过程中可以通过推送支架和回撤微导管的配合来控制覆盖瘤颈处的支架孔率。在动脉瘤颈处金属覆盖率可达到30%~50%,在其他位置金属覆盖率可达到12%~20%,从而在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的同时保证分支血管的通畅。输送导丝的头段被设计成J型,有利于防止损伤正常血管,同时在释放1枚血流导向装置后,有利于辅助微导管通过该装置,释放第2枚支架。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可以显著改变动脉瘤腔内血流动力学,降低瘤壁剪切力,使血流转向,促进瘤腔内血栓形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提供了结构基础,降低瘤颈残留和动脉瘤复发。(神经介入科在读硕士何晓欣负责编辑)专栏主编
刘爱华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党支部书记兼一病区主任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医工结合研究室负责人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
国家、中央机关、北京市青联委员/常委
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党建书记兼秘书长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工结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生物医药秘书长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兼青委会主任委员
入选北京人才培养“登峰团队”、北京优秀卫生人才与北京科技新星,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人物、脑血管病先后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国家省部级奖7项,先后承担国自然、科技部与京津冀等重点课题1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核心学术论文篇(其中权威期刊Neurology、Stroke等SCI论文74篇),已获国家专利8项,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生9名,博士后1名。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