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彩超在我科开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过一直以来,一个棘手的难题如大山一般横亘在心血管超声人的面前——颞骨声窗透声不良。由于老年患者往往伴随颅骨板钙化明显,特别是老年女性,更难以清晰完整的显示颅内大动脉。而要求检查颅内动脉的,往往都是老年人,所以尽可能清晰的显示颅内动脉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这个世界难题,难道我们只有束手无策,或者只能在报告结尾写上,建议血管CTA、DSA进一步检查么?我们的回答是:不!

以郑哲岚主任为首,以王洪霞、厉竟医师为骨干的颅内血管诊断团队,查阅国内外资料,找到了一个能在最大的限度上穿越颞窗颅骨板的障碍,寻找本来很难被显示的血管走行的方法。

那就是——颅内动脉超声血管造影技术。

这种“透骨寻踪”的方法是否可行,又到底有哪些神奇之处呢?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来检验一下吧。

一个69岁的老年男性,先后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观察颅内大动脉,而彩色多普勒显像却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首先,当我们使用常规颅内血管探查方法时,由于颅骨板钙化明显,整个屏幕都是如漫天雪花飞舞般的杂乱光点(图1)。在“大雪”的覆盖下,我们只能看到断断续续的血流信号图像,好似蹑足潜踪的小兽,在雪地里留下深浅不一的足印。不要说准确的测量各段动脉的流速,就连正确分辨不同位置的动脉都非常困难。可是,当超声造影剂推入患者静脉之后,见证神奇的时刻到了。片刻之后,只见,如大雪纷飞的屏幕、杂乱的白色背景,渐渐的、安静的暗淡了下去,一条条或红或蓝的动脉血管,由隐约到明显,由断续到连续,再由细到粗。在微泡超声造影剂的作用下,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被成倍放大。那些原本无法被显示的颅内动脉血流节段,一下子清晰了起来(图2)。城墙般的颅骨板仿佛瞬间变成一张薄薄的纸片。面对显示的如此清晰的彩色多普勒成像图,我们得以准确测量各段颅内动脉的流速,观察多普勒频谱的形态和变化,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图1:未使用颅内动脉超声造影时,颅内动脉显示不清

图2:使用颅内动脉超声造影后的能量多普勒成像,颅内动脉显示明显清晰,近乎完整

经检验,这次由郑哲岚主任指导、王洪霞主治医师以及厉竟医师主持操作的颅内动脉超声血管造影,不仅成功地显示了颅内大动脉的走行,还测量了各段颅内动脉的流速。在原有“左侧颈内动脉起始处狭窄”的诊断前提下,更明确的诊断出该患者“颅内动脉血流明显增强,左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前动脉流速减低,搏动指数稍减低,左侧大脑前动脉未见反向”等颅内动脉超声造影表现。进而,对“左侧颈内动脉颅内外段病变”作出了全面细致的权威评估。相比于血管CTA及DSA检查,我们在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评价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为后续临床治疗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尤其,对于部分碘造影剂过敏患者以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它更是合适的代替检查。

需要指出的是,这应该是目前有文献报道的,我省首例超声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疾病诊断中的成功探索。就算在国内,医院成功开展了这项前沿技术。这是值得我科全体同仁引以为豪的。

依托浙大一院的优质平台,我科自年9月份开展颅内动脉超声诊断以来,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生疏到熟练,从个人到团队,从小范围推广到深受临床广泛肯定的不同发展阶段。但我们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进而完成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跨越。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我们的进步被浙一人共同见证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好评和欢迎。

接下来,以郑哲岚主任为首,以王洪霞、厉竟医师为骨干的颅内血管团队,将继续完善和改进这项国内领先的诊断技术,努力开发“透骨寻踪”技术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准确、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咨询
北京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z/95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