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颈内动脉瘤破裂专科治疗医院 >> 颈内动脉瘤破裂症状 >> 腔内修复术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假性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常因外伤、动脉粥样硬化、感染等原因引起,也常继发于开胸手术或动脉腔内修复术。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结局往往很差。
目前外科手术修复假性动脉瘤的死亡率较高,腔内隔绝修复术在急诊和择期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国内外通过腔内隔绝修复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经验分享很有限。医院的薛医院例假性动脉瘤的腔内修复经验发表在近期的AnnThoracSurg上,为该疾病规范的诊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该文选取了年2月至年7医院的名经腔内修复术治疗的假性动脉瘤患者。患者平均年龄54.9岁,根据Ishimaru分型,6例在2区,50例在3区,46例在4区。术前所有患者行CTA以明确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放置支架前均行DSA造影,测量最大内径并较之扩大10%~20%选择支架尺寸。
19例患者行急诊手术,83例行择期手术。术中例患者成功放置支架,1例死亡。锚定区域两端平均距离为25.3mm和36.6mm。支架释放后行DSA造影,例假性动脉瘤均完全封堵,无一内漏(见图1)。图1.56岁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假性动脉瘤患者;A.术前平扫可见降主动脉软组织影;B.CTA可见降主动脉处假性动脉瘤;C.后前位DSA造影示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D.左前斜位造影可见假性动脉瘤完全被封堵;E.术后复查CTA可见假性动脉瘤内血栓机化
4例早期死亡,其中两例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另两例为支架植入后重新放置。死因分别为失血性休克、呼吸衰竭、心衰及支气管哮喘。术后7例患者有早期并发症,4例急诊,3例择期,4例急诊均早期死亡,3例择期通过治疗好转。急诊手术较择期手术组有较高的早期死亡率及发病率
早期存活的98例患者平均随访24月。晚期14例患者死亡,病因构成分别为动脉粥样硬化10例,支架再植入3例及感染1例。其中3例为急诊患者,均为3个月内死亡,另11例为择期患者。14例患者的死因8例明确,6例未知。晚期并发症9例,其中择期8例,急诊1例。最终84例患者存活,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的假性动脉瘤内均血栓机化。
例患者的生存率逐渐降低,其中6月,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7±2.9%,86.7±3.6%和84.5±5.2%。6月后急诊组的生存率维持在59.1%,而择期组的生存率则渐渐降低。相较于其他患者的术后集中死亡趋势,动脉粥样硬化及支架再植入患者组随着时间推移,生存率逐渐减低.
薛玉国教授等认为,30%的假性动脉瘤患者会发生动脉瘤破裂,其中32%~40%的患者会死亡。所以一经确诊,假性动脉瘤应及时手术。
该组病例中,31.4%的患者为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与Sueyoshi之前的报道相符。从外伤至假性动脉瘤形成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前者数小时形成,后者则花费数年时间。在急性阶段,患者的临床症状典型,易及时诊断。但仅25%的外伤性假性动脉医院,院内又有超过50%的患者在24小时内死亡。
腔内修复术的死亡率(9%)较开胸修复(19%)及保守治疗(46%)均明显降低。处理好其他危及生命的外伤后,应立即行腔内修复术。慢性阶段,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易延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常由于主动脉溃疡穿孔形成假性动脉瘤。因为血管壁粥样硬化,腔内修复术的效果不及外伤性患者。
开胸术后或腔内修复术常中损伤主动脉,易并发假性动脉瘤,是动脉瘤破裂的固有风险因素。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患者,应常规行血培养及药敏试验来有效控制感染,至少连续3次血培养阴性后再行腔内修复术。
综上所述,腔内修复术的长期生存率是较高的,再干预率较低。I型内漏是再干预的最常见原因。假性动脉瘤不同于其他主动脉疾病的腔内修复术,内漏意味着手术失败。术后发现内漏应及时运用球囊扩张支架或植入其他支架封堵内漏。
另外,脊髓缺血常导致截瘫是腔内修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约占2%~9%。脊髓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全降主动脉覆盖、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低血压、髂动脉损伤、肾衰及左锁骨下动脉覆盖。本病例组中无脊髓缺血发生,研究者等认为可能与术中保持血压在mmHg以上有助于维持脊髓的血供有关。
总之,腔内修复术治疗的假性动脉瘤患者有较满意的早中期结局,虽然早期死亡率高,但大部分患者可生存超过6个月。所以腔内修复术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本文来自丁香园。
欢迎专业去黑头套装无痛黑头导出液n双腿合不拢怎么办这套O型腿纠正体操赶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l/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