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做了两例比较特殊的病例,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心得体会。

第一例血管支架成形术中血栓形成

女性67岁。主诉:阵发性头晕头痛1月余;查体:一侧肢体肌力下降;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糖尿病史2年;外院头颅CTA: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严重狭窄。化验结果提示: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功能均偏高。

该病例术中支架置入后动脉血栓形成,使用替罗非班经行动脉溶栓。溶栓后效果良好,血流通畅。

目前,临床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均是在上游抑制血小板活化,而血小板膜蛋白(GP)IIb/IIIa抑制剂(GPI)作用在血小板聚集的最后环节,是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物。作为一种非肽累小分子GPI,替罗非班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在脑血管动脉血栓的溶栓治疗还刚起步。术前在对病人作评估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导管室应做好各种急救药物和设备的准备。

第二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完全闭塞

男性,58岁。主诉:查出多发颅内外血管病变并行基底动脉闭塞开通术后1月余,患者近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多次突发剧烈头晕、恶心、视觉障碍等症状,伴右侧肢体麻木、乏力;查体:神清,右侧肢体乏力;高血压病史10年,控制一般;吸烟30年*20支/日。

该病人双侧椎动脉及一侧颈动脉完全闭塞、另一侧颈动脉50%狭窄。治疗方案上考虑分次解决。因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所以优先解决椎-基底动脉闭塞的问题,术后缺血症状得到改善。本次手术主要解决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难点是该病例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和床突上段血管完全闭塞,颅内段血管处于游离的状态,没有结缔组织的支撑,在导引导管的到位过程中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导致颅内出血,必须在术前通过血管造影对比精准判断血管走向。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者中有33%的卒中是由于颅内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达75%的患者存在高血压。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狭窄中颈内动脉占20.3%,基底动脉占20.3%,多支动脉受累占5.9%。目前临床上对于颅内血管闭塞的治疗存在争议,尚无法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有些医生倾向采用颅外-颅内搭桥手术,但是毕竟是开颅手术,对病人的创伤比较大。如果通过“打隧道”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相对病人所受创伤比较小。

介入手术虽然是微创,但手术风险并未减少,术前必须严格评估病人情况,做好各项充分准备。









































北京好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fkh.com//mjcczl/5036.html
------分隔线----------------------------